中山大学碳权研究与服务中心主任蔡宏政表示,总量管制碳交易(ETS)效果最明确,可有效减少碳排,ETS主要依靠市场运作,他建议,应建立碳回馈机制,让高碳排产业在配合减碳的过程当中得到补助或绿色贷款,或是给予较高的配额。
对企业而言,面临未来的碳市场变化,政府必须有对自由市场的行政管理能力;另外对于台湾将建立台版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他建议应寻求对等,台湾的碳成本在欧洲、其他地方也应该被承认。
蔡宏政指出,碳跟其他环境污染物管控大不相同,碳原本就存在大气中循环,只是因为工业资本主义,过度把大量地底的碳裂解,造成过度碳排;若要减少碳排,涉及是否继续使用石油,或寻找替代能源。
蔡宏政表示,制造业的碳排大部分是经济部业务,但自然碳汇则涉及农业部、环境部、海委会等。所以净零与永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跨部会议题,必须在经济与环境之间做权衡。所以环境保护的成本要能够转换成经济发展的成本,才能将外部成本内部化,这也就是「碳定价」市场之所以需要的理由。ETS效果最确定,透过总量管制可有效减少碳排。ETS可买卖、具有金融商品特性,主要依靠市场运作,比较弹性,但要做好的门槛很高。个别产业政策要有明确的数据,碳排放交易要顺利,政府必须具备对自由市场的行政管理能力。
对于政府在碳交易市场的监管,蔡宏政认为,环境部现行概念还不错,类似沙盒模式。至于价格怎么控制,要考量是否允许凭证买卖有期货制度,碳市场交易资讯必须公开透明。欧盟减碳在全球是领导者,可借镜其稳定的碳交易制度,或参考日本JCM联合抵换额度机制。
谈及国际合作,最重要的是制度接轨。比如企业若已在台湾交过碳费,与欧盟贸易时是否可抵减;交易制度要与全球市场共通;他建议让国内高碳成本产业,在减碳过程中得到碳回馈补助。
$(document).ready(function () {nstockStoryStock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