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6 8 月

前瞻綠色轉型商機論壇 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主任蔡宏政 設回饋機制 提升誘因

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主任蔡宏政表示,總量管制碳交易(ETS)效果最明確,可有效減少碳排,ETS主要依靠市場運作,他建議,應建立碳回饋機制,讓高碳排產業在配合減碳的過程當中得到補助或綠色貸款,或是給予較高的配額。

對企業而言,面臨未來的碳市場變化,政府必須有對自由市場的行政管理能力;另外對於台灣將建立台版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他建議應尋求對等,台灣的碳成本在歐洲、其他地方也應該被承認。 

蔡宏政指出,碳跟其他環境污染物管控大不相同,碳原本就存在大氣中循環,只是因為工業資本主義,過度把大量地底的碳裂解,造成過度碳排;若要減少碳排,涉及是否繼續使用石油,或尋找替代能源。

蔡宏政表示,製造業的碳排大部分是經濟部業務,但自然碳匯則涉及農業部、環境部、海委會等。所以凈零與永續發展是一個複雜的跨部會議題,必須在經濟與環境之間做權衡。所以環境保護的成本要能夠轉換成經濟發展的成本,才能將外部成本內部化,這也就是「碳定價」市場之所以需要的理由。ETS效果最確定,透過總量管制可有效減少碳排。ETS可買賣、具有金融商品特性,主要依靠市場運作,比較彈性,但要做好的門檻很高。個別產業政策要有明確的數據,碳排放交易要順利,政府必須具備對自由市場的行政管理能力。

對於政府在碳交易市場的監管,蔡宏政認為,環境部現行概念還不錯,類似沙盒模式。至於價格怎麼控制,要考量是否允許憑證買賣有期貨制度,碳市場交易資訊必須公開透明。歐盟減碳在全球是領導者,可借鏡其穩定的碳交易制度,或參考日本JCM聯合抵換額度機制。

談及國際合作,最重要的是制度接軌。比如企業若已在台灣交過碳費,與歐盟貿易時是否可抵減;交易制度要與全球市場共通;他建議讓國內高碳成本產業,在減碳過程中得到碳回饋補助。

$(document).ready(function () {nstockStoryStock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