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武穆
每个人都有情绪,在处理事情或与人沟通时,不自觉表露出来,很多人有迷思,认为情绪都是不好的,经常忽略它、压抑它,其实,情绪是我们最好的朋友,透过情绪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与他人,进而达到更有效的沟通。
咨商心理师陈莉婷说,「情绪只是冰山的一角,背后隐藏的是信念、价值观、认知、想法、需求」,情绪就像是一个显示器,告诉你这个人怎么了,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冰山以下的事。
情绪来时别忽略、别压抑
例如,会议上你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于是你暴怒,甚至攻击主管,你是真的想攻击主管吗?不是的,其实是你内心想被看见的需求没有被满足。
又如,一对情侣约会,男方邀请女方吃高档餐厅,女方却满脸愁容,担心男方是不是都是这样爱花钱,愁容只是表象,冰山以下是价值观或信念受到挑战。
「情绪是中性的,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情绪,背后隐藏很多的意义」,从小到大形塑了「不该有情绪」的观念,于是我们忽略它、压抑它,就失去了了解自己的机会。
看见自己情绪的状态
情绪只是一个讯号,提醒我们要适时往下探索,例如你经常加班,工作非常的累,总是情绪低落,疲惫的心告诉你该按下暂停键,让自己休息。
陈莉婷说,人类与生俱来有感性,也有理性,我们会哭、会笑,不代表我们没有理性,理性用于分析、逻辑、判断,感性用于情绪抒发,是两码子的事,把自己的情绪照顾好,理性才能正常的发挥。
情绪五味杂陈,要如何了解自己的情绪?陈莉婷说,非语言讯息就是一个切入的起点,察觉自己身体反应,比方说,紧张时呼吸急促,说话的速度加快,心情低落时,可能感觉胸口闷闷的,身体非常沉重。
若想要更进一步探索,可以利用情绪字汇对应自己当下的状态,例如:悲伤可以细分为忧伤、忧郁、沉重、哀伤、难过,恐惧有焦虑、紧张、惶恐、不安等状态,「重点不在于答对率,而在于看见自己情绪的状态」,若找不到对应的词汇,也可以为自己的情绪命名。
探索情绪的需求 找到相对应的方式
察觉情绪之后,「不要陷入评价与批判」。例如,我怎么又生气了、生气是不对的,此类苛责的话尽量避免,并且「接纳目前我有情绪的样子」,毕竟情绪只是一个征兆,反映冰山以下的事。当自己冷静之后,再往下探索,问问自己为何会有这样的情绪,该用什么方式来满足(处理)。
生活中如何照顾自己的情绪?陈莉婷说,可以先想想生理的照顾,例如,你饿了会想吃东西,想吃什么、吃多少,同理,情绪也会饥饿,也有它的需求,只是我们平常比较少练习情绪的需求。
举例来说,跟朋友约好一起小酌,结果被放鸽子,你的心情非常低落,内在需求没有被满足,当下你察觉著一个情绪,于是停下来问问自己,你要自己去喝,还是找其他人一起去喝,就是自我照顾的历程,「看见状态─探索需求─找到相对应的方式」。
若是察觉之后,情绪如火山爆发无法控制,这时可以用移转的方式,如跟别人吵架,情绪正在上头,可以先离开现场,转换一个空间,属于「物理性的移转」,也可以用「内在情绪的移转」,找好闺蜜聊聊、想想明天要旅游等开心的事。
情绪来时不要评价 抒写日记有助记忆更新
「情绪是一种能量,需要的不是全有或全无」,一个情绪智慧高的人,不是没有情绪,而是他相信可以调整、控制情绪。要去跟大客户见面,心里非常紧张,这时他开始做深呼吸,让大火变小火,带著小火慢慢燃烧,就不会让情绪左右,破坏表现力。
陈莉婷坦言,自己也是一个情绪丰沛的人,不可能每天都很开心,「但我不害怕情绪,因为我知道它从何来,该往哪里去,不会导致失控」。
传统教育告诉我们,不要乱发脾气,这样会伤害别人,心理师则认为,我们不可能没有情绪,重点是我们如何正确的表达情绪、抒发情绪。
想要生气、想要骂人,又怕伤害到别人,可以把情绪转移到可以承受情绪的地方,对大自然咆啸、对著AI骂,或是找心理师宣泄,选择没有伤害性的对象作为情绪的出口。
接下来试著整理情绪,较适切的方式是写日记,情绪来时不要评价,让情绪停留几分钟,问问自己现在的感觉是什么、有什么想法。
「写下来有助记忆更新,追溯一个星期的情绪变化,可能你爱生气,写了几天之后,发现生气的背后隐藏的是恐惧、害怕,如果只是停留在生气,可能找不到恐惧背后真实的根源」。
焦点从「你」转换为「我」
如何正确的表达情绪?陈莉婷说,人与人之间有很多的冲突,「我们都急着讲别人,你很烦、你很糟,对方就会感觉有攻击性,产生对立面」。
社会化的过程,我们大部分都在看别人,看环境需要什么,现在我们要把焦点从「你」转换为「我」,用「我」来开场,述说自己的心情和感觉:「我觉得很委屈、我觉得被误解、我感觉很难过,我的感觉是这样,你是怎么想的?」敞开心房,让对方进到自己的场域。
陈莉婷说,表达自我也需要信心和勇气,刚开始不自在,可以先传讯息文字,等到习惯了再用口语面对面表达,大量去说「我希望、我感觉、我期望」。
很多人有迷思,「我没说,他应该要懂啊!」其实,在关系中,冰山以上是你体现出来的样子,冰山以下别人怎么会知道,你得潜到冰山以下把自己挖出来,展示给别人看,别人才会懂。
另外,别人的情绪也会影响自己的情绪,尤其在亲密关系中,陈莉婷强调,自己才是情绪的主人。
换位思考 多留意非语言讯息
广告词「阿嬷觉得你饿」,这句话是不成立的,阿嬷又不是你的感觉系统,怎么会感觉到你饿?情绪是个人的事,我们可以给予支持,透过陪伴、倾听、对话,帮助对方缓解情绪,而不是「替对方情绪」,不然涉入太多,自己也会陷入情绪泥淖。
更深层次,如何在沟通中听出弦外之音,陈莉婷说明,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简单来说,要有同理心,要能想像你就是他,把自己放在他的情境中思考他难过的点是什么,可以多留意非语言讯息,例如,对方说我没事,但眼光泛泪,这时要相信非语言讯息,换位思考,探索他冰山以下的事。
※理财周刊1301期更多精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