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6 8 月

交往6年的男友見家長「講話得體卻句句踩雷」,全家搖頭離場:他不會做人

小藍和女友相戀六年,感情穩定,準備攜手邁入婚姻。女友是湖南人,他則來自甘肅山區,家庭普通、學歷不高。當他鼓起勇氣登門拜訪未來岳父母時,卻意外遭到反對,理由只有一句:「他不會做人。」

初聽之下,讓人摸不著頭緒。他沒有無禮,沒有出錯,但就在那一晚,女友的母親說:「我其實原本反對你們交往,不希望我女兒遠嫁。但後來朋友們說,感情好最重要,我才勉強點頭。」小藍回答:「現在遠距離也不是問題了,我有很多朋友都是這樣,也都很好,阿姨放心。」

這句話看似在安撫,實際卻忽略了對方內心的焦慮。與其用泛泛而談的例子,不如直接回應她的顧慮。如果當下他能說:「阿姨,我們也會考慮在湖南定居,未來也很歡迎您和叔叔搬過來一起住,這樣可以彼此照應。」也許整個氣氛就會轉變。

女方母親還說,她希望兒女之間能相互扶持,不要相隔太遠。小藍回應:「阿姨,請放心,我會讓小敏幸福。」語氣誠懇,但卻忽略了母親真正在意的是兄妹關係的延續。如果他補上一句:「我也會像對待自己家人一樣照顧小敏的弟弟」,才能真正讓長輩感到安心。

之後,小藍還見了女方家的其他親戚,包括伯父、嬸嬸、舅舅等。女友事後告訴他,當時每位長輩都有主動跟他打招呼,但他始終不知如何應對。臨走時,更是悄然離開,沒向任何人道別。

這一連串的細節,讓對方家人最後斷定:「他不會做人。」其實,真正的問題不在於行為對錯,而是缺乏「讓人感到舒服」的溝通能力。演說與口語表達訓練師劉仕祥在著作《深度溝通力:最紛擾的時代,練就最會說話的自己》指出:「所謂會做人,就是會溝通。」

他進一步歸納出五個讓人「感覺你很會做人」的溝通原則:

一、說話從心出發,帶著善意才能動人

一句溫暖的話,勝過千句正確的話。「良言一句三冬暖」,不是要說得討好,而是出於內心的善意。當你真心看見別人的好,自然會說出令人舒服的話。

二、觀察細節,讓話題產生共鳴

劉仕祥舉例,一位朋友準備拜訪潛在客戶,苦思話題切入點。進入辦公室時,發現桌上擺著一副羽毛球拍,他便主動開啟話題:「您也是羽球愛好者?」從球技聊到比賽趣事,氣氛迅速熱絡。當天雖未談成合作,但兩人相約周末一起打球。最後,正是在球場上,順利敲定合作。從這個案例可見,話題若能對上頻道,比正經話更能打動人心。

三、先理解,再表達

每個人說出口的話背後,都藏著未說出的情緒與顧慮。就像小藍見家長時,若能先讀懂對方的擔憂,而非急著說服或表達立場,溝通才能真正產生連結。站在對方的立場,說出他想聽、他在意的話,才是真正的「會說話」。

四、適時放下身段,贏得尊重

劉仕祥提到梅蘭芳的故事:某次演出《殺惜》,全場叫好,唯獨一位老先生喊了聲「不好」。梅蘭芳沒等卸妝,便請人將他接回家中誠懇請教。老人指出台步出錯:「上樓應七步,下樓應八步,您剛剛是八上八下。」梅蘭芳虛心受教,並長年請教於他,尊稱為「老師」。這份謙遜,正是他藝術與人品都備受敬重的原因。

反觀某企業副總,雖擅表達卻好高自大,與人溝通常以命令語氣,自以為說得頭頭是道,卻無人真正信服。會說話不等於會做人,關鍵是態度。

五、別吝嗇基本的禮貌用語

有時,一句「謝謝」的缺席,足以毀掉一段關係。劉仕祥分享,年輕時為創業而做問卷調查,遇到一位親切的受訪者,兩人相談甚歡。一小時後,問卷填畢,他準備離開。對方卻冷著臉說:「我花那麼多時間,你連句謝謝都不說?」雖然他連忙補上,但對方已不願再聽。這段關係,也就此中斷。後來他才明白,無論關係多親近,「謝謝」「麻煩你」「保重」這些看似簡單的話語,正是尊重的基本表現。

真正的溝通不是技巧,而是態度。說得對,不如說得讓人願意聽。會做人,就是說話懂得顧慮對方感受;會溝通,就是讓人因你的話語感到溫暖、被理解。劉仕祥提醒:「若你還不會說話,不妨先學會禮貌與體貼,這是溝通的起點,也是人生走得順的第一步。」

本文節錄:【深度溝通力:最紛擾的時代,練就最會說話的自己】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