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武穆
宛如微缩的望远镜,银河星系收敛在一个茶碗中心,当你喝茶时,整个宇宙就在你口中、在你心里流转。
来自陶艺家邵椋扬的天目茶碗,透过光彩夺目曜变油滴,带你一步一步走进宋朝的茶饮文化,体会士大夫的生活美学。
浙江修禅一见倾心 日本人名之为「天目碗」
邵椋扬说,宋朝有点茶文化,将茶汤打成泡沫状,放在黑色的茶碗中,细细品味,文人雅士吟诗创作,喝茶品茗涵养心性,最后演变为斗茶文化,比茶汤、比茶色、比茶碗,发展出一系列的「黑釉茶碗」,成为当时显学。
「黑釉茶碗」多出于福建省建阳县,后来日本人到浙江天目山修禅,对精致美观的茶碗爱不释手,不知茶碗的出处,便以「天目碗」称之,流传至今。
宋代窑业兴盛,一百多年来发展出七大釉系,包含曜变天目、油滴天目、鹧鸪天目、兔毫天目、玳瑁天目、木叶天目、落纸天目等,艺术已臻于顶峰,许多精采之作,如曜变天目,现代陶艺家还无法企及,成为一种精神上的指引。
日本人亦有茶道文化,战国时代幕府争夺天下,武士出征可能随时死去,借由喝茶享受宁静片刻。据说,织田信长喜欢曜变天目,丰臣秀吉欣赏油滴天目,目前仅传的三个曜变天目典藏在日本历史博物馆,成为日本的国宝。
宋代以后,元、明建立大一统王朝,喝茶文化逐渐没落,茶窑盛况不再,倒是日本茶道兴盛,天目茶碗在日本更加流行,保存许多宋代已失传的天目茶碗,成为现代考据天目茶碗最佳之处。
以宋代天目为基础 创新突破走出个人风格
邵椋扬退伍后到莺歌上班,从事耐火材料业务,耳濡目染之下,对于陶艺相当娴熟,某次到日本名古屋旅游,看到天目碗非常惊讶,认为这是台湾所没有的东西,回国后一头栽进天目碗的研究与创作,至今长达四十余年。
他说,台湾人用茶杯喝茶、日本人用茶碗喝茶,茶碗不可能像茶杯一口而尽,在喝茶的时候顺便欣赏茶具,视觉、味觉、嗅觉一起来,体验不一样的生活美学。
四十年中,邵椋扬把宋代七大釉系再发展出来,由于无法拿到中国大陆建阳的原料,他便在技术上创新与突破,以宋代天目为基础,走出自己的风格。
不容许丝毫马虎的高难度融炼
宋代的油滴天目简单朴拙、色调单一,邵椋扬的油滴天目蕴藏黄、蓝、绿三种不同的光芒,外围则有银色包围,用放大镜一看,感觉就像一个星云闪烁在其中。
曜变天目经过四次的融炼,隐隐黑暗中藏着宝蓝色泽,光线一照,宝蓝色的光芒立即显现,像是孔雀开屏,羽翼在碗中自然舞动。另外,他全新开创鹧鸪兔毫,油滴与兔毫两种不同结构在高温中自然融炼,仿佛天女散花,展现釉色奔放的气势。
「天目釉最主要的是氧化铁,偏离了氧化铁,就不叫天目」,他斩钉截铁地说,钴和锰也可以烧出蓝色,但就不是曜变的蓝色,烧出的结晶和色彩也不同,因此,仅能在氧化铁当中做变化,难度极高。
「釉药的浓度、氧化铁的比例、烧制的温度、氧气的多寡,甚至快镕或慢镕,都会影响烧成的状况,不容许丝毫马虎」。
例如,温度升到1200度釉药溶解,但铁还没分解,直到1250度铁溶解变成气体跑出来,再升温到1300度气泡破掉,就产生油滴,整体氛围非常重要。
掌握窑炉个性 不断尝试摸索
邵椋扬说,烧窑和绘画、雕刻截然不同,烧制过程无法到里面看,仅能守候窑外,过程中,只能不断的烧、不断的尝试,凭著感觉和经验调整火候和比例,创作出自己理想中的作品。
「我的目标就是宋朝的曜变天目,如何创新突破、跟着它前进」,中国大陆在六十年前开始研究曜变天目,虽然有建阳出土的原料,到现在还做不出宋代曜变天目的色泽和感觉,天时、地利、人和,可遇不可求,这是曜变天目何以珍贵的原因。
邵椋扬说,自己想要做到最好,烧出不一样的油滴天目,因此,不断尝试摸索,参考化学书籍及掌握窑炉的个性,更接近宋人的天目。
例如,最近创作的木叶天目,外面都是以干燥树叶,配上化工原料稳定性质,他则是以天然的叶子直接进去窑里烧,叶脉、叶肉自然呈现,加水之后,像是木叶沉浸其中,感觉非常鲜活。
「每次烧成都是上天给的礼物」
「三分己意、七分天意」,木叶天目失败率极高,成功之前曾烧破四百个碗,「我就是凭感觉,刚开始懵懵的不确定,现在成功率三成到五成,每次烧成都是上天给我的礼物」。
除了天目茶碗之外,他还将天目釉展现在花器上,瓶身以泼墨概念,挥洒鹧鸪兔毫的灵动,宛如龙的化身在空中自由飞舞。
他说,天目釉变化太丰富,一辈子都研究不完,宋朝天目发展二百年,他才研究四十年,还有很多可以做,这是他的人生动力和价值,会持续创作更多令市场惊艳的作品。
今年8月12日邵椋扬与理善艺术空间合作展出「传世之光」,作品包含宋代七大釉系,包含曜变天目、油滴天目、鹧鸪天目、鹧鸪兔毫天目、木叶天目等,以及天目花器、冰裂花器、郎窑红,全新的创作让观众感受釉色与光影交织的变化。
※理财周刊1302期更多精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