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8 8 月

叠加关税风暴来袭!美国通膨回不去,台湾消费者怎么办?

文.洪宝山

不知道有多少人注意到,美国的对等关税是在原有税率外,另加征个别国家的对等关税。经贸办指出,行政院4月4日召开「因应美国关税,我国出口供应链支持方案」记者会时,经贸办的简报中,即已清楚说明依据美方的行政命令,各国输美产品适用的关税是在原有税率外,另加征个别国家的对等关税。

台美关系历史性时刻

更早的时候,3月5日魏哲家在白宫宣布扩大对美投资1000亿美元,后来对外确定是1650亿美元,接着,在总统府的记者会上,赖清德表示这是台美关系历史性的时刻,当时32%的对等关税,跟中国的34%关税率没差多少。但媒体有注意到中国的对等关税是叠加上去的,而台湾的媒体聚焦在赖总统说的:争取零关税。

高关税下新消费者行为

所以市场停在刻板印象:「台积电已经宣布加码投资美国,赖总统既然说争取零关税,那么就等好消息。」在国安基金的护盘下,加权指数越涨越高,截稿前已逼近24416历史高点,用股市的上涨来粉饰叠加关税对台湾的冲击,当然是个高招,虽然叠加关税没成为媒体抨击的突破点,但影响是真实的存在,经过一段时间,消费者才会惊醒过来,又不能改变什么,于是厂商要如何抓住高关税下的新消费者行为将是下个课题。

出口导向企业受关税冲击后,成本压力回击台湾,加上生产外移、竞争力下降,部分商品(特别是电子、机械、汽车零件等)在国内销售可能面临「供应成本上升」与「市场价位提升」。美国提高叠加关税,不仅影响台湾出口厂商,也透过物价、就业、消费信心等层面间接改变台湾消费者行为,预期台湾消费者将更谨慎消费、支持国产、重视价值与商品来源,消费型态转向精明分层、共享循环与延迟型消费。

市场品牌价值将转向性价比

也不是只有台湾的消费者会更重视性价比,高关税环境下,美国消费者行为也会发生改变,由原本品牌导向、偏好高品质外来商品,转向本地化、注重价格、比较产地、追求二手或替代商品。在2021-2022年的高通膨环境,高收入族群维持原有消费模式,而中低收入族群消费更加集中于必需品、生活支出,减少奢侈、非必要性消费。

面对不确定的经济状况与物价波动,消费者更常采取「延迟消费」或「分期购买」策略,聚焦高CP值商品。数位管道如比价网站、团购、社群推荐的使用率提升,消费行为更精密分析,主动寻找资讯、判断商品来源与价格合理性。企业则需针对消费者新行为调整商品结构,更重平价、本地化、高性价比、弹性付款与售后服务,若能顺应此趋势,才能维持竞争力、稳定消费动能。

美国高通膨率回不去了

外国政府及企业大规模投资美国,会推升原材料、土地与制造设备等资源需求,使短期内相关价格上涨,也助涨薪资、房地产、市政基础建设等成本。美国通膨年增率自2023年5月到2025年6月都维持在2%以上,未能降到2%以下的主要原因:(1)关税政策推升物价,(2)住房、食品与劳动成本结构偏高,(3)劳动市场紧张,(4)工资持续上涨,(5)能源价格变动与供应链调整,(6)核心商品通缩结束,(7)消费者预期与政策不确定。

综合上述因素,如果川普接管联准会并激进降息,美国短期通膨率将明显加速,2026年前难回2%以下,预估2025-2026年通膨年增率至少3%-4%。

※理财周刊1303期更多精采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