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碳交易制度走向国际,台湾碳权交易所总经理田建中表示,环境部正稳健推动总量管制碳交易(ETS),减碳要达到国际链结,ETS是不二选择;他也强调,企业应掌握自身碳排、才能具备纳入国际供应链的资格,也才能打国际杯。
田建中指出,台湾是外贸为主的经济体,需观察竞争对手的变化,包含中国大陆、南韩、日本及越南等以制造业为主的国家皆实施ETS。而减碳是一个相对的赛局,必须在同样的赛制之下起跑、竞争才会公平。目前碳交所已与欧洲能源交易所(EEX)签署合作备忘录,积极协助台湾建立ETS机制。
企业规模不同,面临的减碳课题不同。田建中认为,随著永续揭露愈来愈重要,大企业因资源相对充足,未来应聚焦在国际永续揭露准则接轨,「我们必须提醒上市公司要看得更远、更长」,因为国际永续准则委员会(ISSB)已发布IFRS S1与S2准则,涵盖气候相关财务揭露(TCFD);未来发布的IFRS S3将整合现行的自然相关财务揭露(TNFD),部分企业如台泥已开始投入自然碳汇,显示具前瞻性布局的重要性,如此才能够有国际化的资金挹注,对于企业永续发展而言非常重要。
至于中小型企业,资源相对有限,但仍应建立正确转型认知与基础能力。
田建中指出,即便仅是国内供应商,最终也会进入出口导向供应链,势必需符合碳盘查要求,建议中小企业应先建立基本盘查能力与专业人力,掌握碳排,才能具备被纳入国际供应链的资格;此外他也建议中小企业,应善用政府与民间提供的教育训练与补助等资源,加强内部碳管理认知及制度建构。
田建中举例,不少营建相关中小企业误以为自身无减碳空间,忽略钢筋、水泥、模板等材料选择与建筑设计模式对总碳排的关键影响。
他提醒,如果使用可重复的塑模取代木模、导入模组化工法、选用低碳钢与绿建材等,皆为企业可掌握的减碳契机,企业可借由低碳行动,创造竞争力。 $(document).ready(func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