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卡羅來納州的冬夜,1973年12月30日,一則報紙頭條刺痛人心:「母親遺棄新生兒,逃離醫院」。那是一個14歲的少女,紅棕色頭髮,身高五英尺六英寸,帶著父母來到醫院。他們用了假名,孩子出生後幾小時便消失無蹤。那個被遺棄的男孩就是Steve Edsel,之後被當地夫婦Edsel收養。養父母從不隱瞞他的身世,保留了一本剪報冊,記錄下那些關於他出生的零星片段。每當Steve翻看,母親那張黑白畫像——圓框眼鏡,側分的劉海,緊閉的嘴唇——彷彿在訴說一段未解的往事。
長大後,Steve對母親的好奇與日俱增。14歲時,他意識到自己已與當年生下他的母親同齡,這讓他第一次感受到一種切身的聯繫。到了20多歲,他開始認真尋找母親,但線索很快中斷。直到2013年,40歲的他決定最後一搏,購買了AncestryDNA的郵寄測試套件。他的妻子Michelle支持他,陪他一起等待結果。最初的匹配結果並不理想,僅有一些遠親,但通過臉書上一個尋找親生家人的小組,他聯繫到了基因家譜學家CeCe Moore。
CeCe Moore是基因家譜學的先驅,擅長通過遠親DNA匹配尋找失散親人。2018年,她因協助抓捕金州殺手而名聲大噪,但在2013年,這項技術尚屬新興。她自願幫助Steve,僅用幾周就鎖定了兩個同齡的表姐妹。其中一位的生活如童話般完美,家庭幸福,經常在臉書分享孩子的照片;另一位則未婚,無子女,遠離家人,獨自搬到美國另一端。Steve隱約感到,答案可能指向後者。
一個周六晚上,Moore打來電話,確認了他的猜測:那位獨自生活的女子就是他的生母。但更震撼的消息接踵而至——他的生父竟與母親有血緣關係,可能是她的父親或哥哥。Steve愣住了,憤怒、羞恥、痛苦如潮水般湧來。他從未想過亂倫的可能性,畢竟,誰會想到這種事?1975年,精神病學教科書稱亂倫發生率僅百萬分之一,但現實遠非如此。
DNA測試的普及正在揭開亂倫的真實面紗。愛丁堡大學的遺傳學家Jim Wilson在分析英國生物銀行數據時震驚地發現,七千分之一的人出生於一級親屬(父母、兄弟姐妹)之間。這一數字僅是冰山一角,只包括了導致懷孕、未流產且孩子長大參與研究的案例。全球範圍內,AncestryDNA和23andMe的測試者中,越來越多的人意外發現父母是近親。CeCe Moore已知曉超過一千起類似案例,大多數涉及一級親屬,其餘為二級親屬,如叔侄或祖孫。
這些發現往往伴隨著沉重的情感衝擊。Steve的案例是Moore處理的首批近親案例之一。她回憶,許多人通過分析「同源性片段」(ROH)——父母遺傳的DNA完全相同的長片段——才察覺真相。有一段時間,一個家譜網站甚至建議高ROH用戶直接聯繫Moore。她逐一打電話,解釋這些術語背後的沉重含義,無意間成為全球最大亂倫出生者資料庫的守護者。
亂倫往往與童年性虐待相關,Moore發現,大多數案例涉及父女或兄妹,孩子的存在本身可能就是虐待的證據。2016年,她創建了一個私密的臉書支持小組,邀請Steve和Michelle擔任管理員。Michelle如今是Moore的兼職助理,她告訴我,僅今年一月,她就與四位發現父母為一級親屬的人交談過。她曾為這些對話感到局促,但現在她會告訴對方:「你並不孤單,我們有一個支持小組,裡面有和你一樣的人。」她還會提到Steve,鼓勵他們與他交流。
Steve得知真相後的最初六個月,是他人生中最艱難的時光。他為母親感到憤怒,想像那個14歲女孩的遭遇,猜測她的父親或兄長可能是罪魁禍首。他也為自己感到迷茫,覺得自己彷彿是「被丟棄的垃圾」。但他從未責怪母親遺棄他,反而因她的年齡和可能的非自願懷孕更加理解她。他嘗試寫信,用手寫信件訴說自己的生活,附上照片,表達愛意,卻小心避談父親的身份。他通過認證郵件寄出,確保信件只到母親手中。
母親從未回復,但郵局寄回的綠色簽收單上,有她的親筆簽名。40歲的Steve第一次觸碰到母親觸碰過的東西,他將簽收單夾進《聖經》,珍藏至今。後來,他再次嘗試寄送一本關於自己人生的日記,卻被原封不動退回。他偶爾在臉書上給她發消息,分享孫輩或小狗的照片,每年送上生日祝福。她未回應,但也未拉黑他。
與此同時,Steve聯繫了母親的表姐——最初被懷疑可能是他母親的那位女子。她回復了他,分享了童年與母親的點滴回憶,卻對懷孕一事毫不知情。她說,母親彷彿一夜之間「從地球上消失」。兩人開始通電話,甚至在2017年見面。表姐的接納讓Steve感到溫暖,她邀請他和Michelle參加感恩節和家庭聚會。在那裡,Steve被親人擁抱,拍下合影,第一次覺得自己不再是秘密。
亂倫在人類文化中是普遍的禁忌,部分原因在於生物學風險。父母為近親的孩子更可能攜帶相同隱性突變,增加遺傳病概率。20世紀60至80年代的研究記錄了亂倫出生兒童的高死亡率和先天疾病。但DNA測試顯示,許多此類孩子也可能完全健康。Wilson解釋,遺傳病的發生有很大偶然性,取決於是否繼承了致病突變。一般人群的同源性片段通常不到基因組的1%,但一級親屬後代可高達25%。Steve出生時有心臟雜音,13歲和18歲接受了心臟手術,但他不確定是否與亂倫有關。支持小組的成員Mandy也有類似困惑,去醫院時不知道該如何描述家族病史。
Mandy的母親17歲時與30多歲的舅舅生下她。她由母親撫養,卻常被冷落,母親的丈夫——她曾以為是父親——對她漠不關心。得知真相後,她終於理解了童年的疏離感。另一位成員Kathy早年便懷疑自己的父親並非親生,因為血型不符,且聽聞母親與外公的傳言。儘管家境混亂,她與非親生父親的家人關係親密。DNA測試證實了她的猜測,但她選擇擁抱沒有血緣的家人,與Steve尋找血緣的旅程形成對比。
Steve如今已釋懷最初的憤怒。他與Michelle投入支持小組,幫助其他人面對類似真相。每次通話,他都能感受到對方的掙扎,也更堅定了自己的使命。他仍希望有一天能與母親對話,但即使沒有回應,他依然為她祈禱,為那個14歲的女孩,也為自己,找到一絲平靜。
(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