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有時讓人覺得飛逝如箭,有時又慢得讓人抓狂。那天,我帶著家人開車去度假,卻在路上遭遇堵車。導航告訴我只需等10分鐘,但車流幾乎停滯,酷熱和疲憊讓每一秒都像煎熬。我盯著前方,恨不得能快進到暢通的那一刻。可到了目的地,度假的快樂時光卻如流水般稍縱即逝,我又希望能讓時間慢下來,多品味片刻的美好。
我們常把時間比作珍貴的財富。有人抱怨「時間貧窮」,忙碌得喘不過氣;有人羨慕「時間富裕」的年輕人,未來歲月長河在他們面前展開。我們痛恨「時間浪費者」,讓無聊的會議拖得更久;也懊惱「時間陷阱」,比如刷手機時不知不覺耗掉的時光。幾乎每個人都曾感嘆:「要是時間能再多一點就好了!」
雖然我們無法真正讓時鐘停下,但可以改變對時間流逝的感受。作為研究時間感知的學者,我發現大腦對時間的感知並非固定不變,而是像橡皮筋般可伸縮。研究表明,時間感知並非由單一腦區控制,而是分散在小腦到大腦皮層等多個區域。每個感官似乎都有自己的「時鐘」——視覺、聽覺各有一套,它們協調一致,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難以察覺差異。甚至心跳也能影響時間感,每一次心跳都可能讓時間感加速或放緩。
實驗室研究揭示了時間感知的奇妙特性。觀看令人震撼、恐懼或明亮的畫面時,時間彷彿被拉長;而面對雜亂或對比度低的場景,時間似乎被壓縮。我的團隊還發現,記憶與時間感知之間存在雙向聯繫。那些令人難忘的畫面,比如一張生動的人臉,觀看時感覺時間更長;而感覺持續更久的畫面,即便本身不那麼特別,也更容易被記住。這提示我們,時間與記憶的交織遠比想像中複雜。
如何利用這些發現來掌控時間感呢?首先,專註當下能讓時間「變慢」。當你盯著時鐘等待,或在遊樂園排隊時,時間彷彿凝固,這就是「前瞻性」時間感知。俗話說,「盯著鍋看,水永遠不開。」相反,當你沉浸在樂趣中,比如與朋友歡笑,時間就像飛一樣快。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常說「快樂時光飛逝」。有趣的是,這種感知還能反過來影響判斷。一項實驗中,參與者在被人為加速的時鐘下完成任務,事後竟覺得體驗更愉快,只因他們誤以為時間過得快。
但回憶中的時間感——「回顧性」時間——卻可能與當下體驗截然不同。排隊等遊樂設施時,時間慢得像永恆,可事後回憶,刺激的遊樂體驗反而在記憶中佔據更多空間,彷彿更長久。想讓當下時間變慢?試著全神貫注地感受每一刻,比如在家庭聚會或美食盛宴中細細品味。但若身處枯燥的等待,比如候機或聽乏味的講座,盯著時鐘只會讓時間更難熬,不如試試觀察路人或隨手塗鴉來轉移注意力。
想讓過去的時光在回憶中更悠長?那就多嘗試新鮮體驗。日常的重複活動,比如每天的通勤,往往在記憶中模糊不清。而新奇的經歷——旅行、結識新朋友或嘗試新愛好——需要更多注意力,因而記憶更深刻,時間感也更長。生理上,這種現象可能與大腦編碼新記憶時消耗更多能量有關。度假時,你可能會因為新鮮感而覺得餓得更快,這或許是大腦在「加班」處理豐富信息的結果。定期給自己安排新奇的活動,就能讓一年在回憶中顯得更充實,而適度回歸日常則避免時間飛逝的遺憾。
冥想則提供了一種愉悅的方式,既能拉長時間,又不讓人感到無聊。研究發現,正念或超覺冥想能讓時間感在當下延展,同時帶來愉悅體驗。練習冥想不僅能幫助你細細品味生活中的美好瞬間,還可能讓你在忙碌中找到片刻寧靜,避免時間「溜走」。
更重要的是,學會「時間覺知」——正如地質學家Marcia Bjornerud所說,培養對時間的敏感。這種「元認知」讓你意識到時間是有限的,但感知卻靈活可變。當你享受快樂時光時,可以提醒自己:「這一天過得很快,但記憶會持久。」而在艱難時刻,比如堵車或排隊,你可以安慰自己:「這很慢,但終將過去。」通過覺察時間流逝的不同方式,你能更好地判斷自己是分心、厭倦還是滿足,從而更從容地掌控生活節奏。
(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