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的側寫
在大小年與氣候異常的雙重作用下,今年荔枝大幅增產111.26%,價格卻暴跌70%,部分產區每斤僅售1至2元。荔枝雖然甘甜誘人,卻因極難保鮮、採摘成本高,往年很少作為茶飲新品出現。而在今年,借著熱播劇《長安的荔枝》的文化加持和豐產的推波助瀾,它成為了各大茶飲品牌爭相追逐的新貴。但這場熱潮背後,是市場機制對自然節律的擾動——荔枝的「大小年」本是荔枝和許多農產品固有的周期現象,但在市場化的運作下被放大為歉收、高價時種樹,豐產、價低時又砍樹的循環陷阱,生產與分配早已脫離合理調節的軌道。
茶百道在荔枝新品的宣傳文案中,煞有介事地強調「一杯奶茶里含有19顆荔枝」,試圖說明產品的新鮮與誠意。可在這一切光鮮的背後,傳來的卻是基層員工的吐槽:
「又是剝、又是洗、又是煮,手套帶了差不多十個小時——手都泡浮囊了。」
「周末快樂,除了茶百道研發部。能幹干,不能幹換人,整天搞各種水果汁子。要不是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每天剝八、九十斤荔枝,手都磨爛了,真把員工當日本人整呢,顧客催完騎手催……」
「……明天是我入職的第七天。聽說明天還要開始商戰零元購。我已經不想去上班了。這幾天剝荔枝、剝青提、剝葡萄。才七天,我的大拇指就開始要長繭子了。我每天都想哭。」
「在茶百道上班,你們剝水果剝得手不疼嗎?一天要剝好多葡萄和提子,手指甲都要廢了。」
「茶百道你為什麼凈出些折磨員工的品?」
在社交媒體上,茶百道官方並未正視員工因剝荔枝帶來的勞損與困境,反而以驕傲的口吻公布新品上線後消耗荔枝的驚人數字。廣告鏈上的營銷號更是樂此不疲地渲染「辛勞敘事」,將勞動者的痛苦包裝成產品「新鮮」「高品質」的故事素材。在當下的生產與營銷邏輯中,勞動的苦痛原本就是商品得以誕生和流通的隱性代價,如今更被商業話術巧妙包裝,變成吸引眼球的「情緒資本」。這種痛苦既未被看見,更無從改善,卻在消費市場上被肆意消費、反覆利用。
員工在社媒上談起茶百道的關鍵詞:制度 強制 命令 壓迫 計算 試探 飢餓 命令 流汗 爆發 焦慮 鬥爭 鏟冰 打個效期 衛生
稽查來了……
飲品企業在新品研發過程中對一線店員的系統性忽視,早已是行業內廣受詬病的問題。去年,就有員工曾無奈反映,其工作強度之大已超出人類承受範圍:「九點上班,十點營業,一小時準備20+的料……我是人不是狗」——這種將員工視為機器而非個體的態度,正是資方忽視勞動權益,對勞動者深層次剝削問題的一個側寫。
訂單滾滾來,工人無退路
新品爆賣,店家爆單,員工卻成為背後無人看見的犧牲品;這種情境隨著「外賣大戰」的打響,被更加前所未有地普遍化了。近期,京東、美團和淘寶閃購(餓了么)的外賣大戰引發「0元購」的浪潮。到周五、周末,大量奶茶店、快餐店爆單,部分店鋪訂單飆升至平時五倍多。益禾堂披露門店營業時間從原本的早上9時30分至晚上11時,拉長為早上8時30分開門,營業至凌晨3時,足足增加了5小時。同時,幾乎全國門店都大量聘請零時工、增加員工加班時長。有媒體就報道:員工一天做一千多杯奶茶,甚至沒空喝水。夜班員工本來八點下,卻加班到下午一點;一名瑞幸員工就諷刺地說道:「減肥我只服瑞幸」,該員工在近一個半月的工作中暴瘦38斤;某連鎖奶茶店的前員工就透露,由於「外賣大戰」帶來工作量和壓力劇增,其所在門店的店長和三名店員共四人全部離職。
做不完的奶茶。
員工在社交媒體上也滿是怨言:
「每天大都800多杯,一共四個店員交替上班,感覺每天都好累,連上個廁所的時間都沒有。」
「我感覺我要累死了,一天天的全是單子,感覺看不到頭。每天上班都跟機器人一樣不停的做奶茶,下班後渾身腰酸背痛,問題是工資也不怎麼高。這下三大外賣平台的戰爭只有奶茶店員受傷的世界達成了。」
「外賣大戰,人家根本喝不完,我根本做不完。最辛苦的就是外賣這些員工啦,不停干。做不完的杯,貼不完的單,打不完的包,備不完的料,還有催不停的單。還有時候因為客人脾氣不好,叫顧客出示取餐號會被客人罵……打工人,每天當牛馬很累。
——是的啊!有些人沒拿到直接給差評了。老闆全怪我們店員,每人扣200。又累又沒績效,白白乾還要扣錢……」
「我直接辭職了,太累了 ,一天下來外賣五六百單。還只有五個人 ,五個人兩早兩晚一中,忙得很不得長八隻手……」
某奶茶店中的標語。
工作量激增只是員工面臨的挑戰之一。品牌方督導要求新老員工都必須手剝荔枝、青提,這無疑增加了他們的負擔。此外,顧客和騎手的頻繁催單也讓他們壓力倍增,有時甚至會激化店員與顧客、騎手之間的矛盾,導致激烈的肢體衝突。值得注意的是,為快速緩解壓力,店主新僱傭的員工未經培訓,可能進一步增加操作不當和意外事件的安全風險。
「店員累哭了……幾百杯量,只有3個人,而且有兩個早應該下班了,親眼看到累哭了,唉。」
「我直接哭了。本來就是剛入門還不會做奶茶,打包也手忙腳亂的。騎手和顧客還很兇,有一個阿姨自取五杯,因為杯量太多一直沒找到,直接罵我。為什麼平台搞商戰要員工和店家承擔啊?」
「外賣大戰誰贏誰輸?反正奶茶小妹先死一步,麻煩寬容一下…畢竟一天做4000多杯奶茶不是人乾的事,品牌不讓下架、關店…我們只能硬抗……」
外賣員和店員爆發衝突。
騎手作為外賣配送鏈條上的關鍵一環,在「外賣大戰」的背景下同樣面臨嚴峻挑戰。許多騎手每天的訂單量超過120甚至200單。按照經驗估計,這意味著他們需要長時間高強度工作,每天至少12小時,並且每單配送時間必須控制在5分鐘以內,所有的生理需求都不得不讓位。超時配送和送錯餐成了家常便飯,而辛苦賺來的錢卻又常常被平台扣除。面對全國大部分城市持續的高溫熱浪,騎手們的精神和生理都已瀕臨極限。此外,一些店鋪人手不足,在平台「超時扣款」的壓力下,騎手們甚至被迫充當免費勞動力,幫助店鋪完成訂單的「生產」環節。
「你的外賣可能是外賣員做的」——某些店鋪人手短缺,外賣員成為「臨時工」。
爆單的背後,是對勞動力和資源的無情消耗,帶來生產過剩和對生產秩序的破壞。消費者在大量補貼的刺激下,可能下單遠超實際所需的產品;同時,由於訂單積壓導致長時間等待,大量「0元購」訂單最終無人領取,店員辛苦加班的成果因此被白白浪費。
「……最近經常聽之前的小夥伴們吐槽現在商戰越來越離譜,而且好多做好了不來拿的,真的超級浪費……
——今天晚上我們都下班了還有四十杯沒有人來拿的,全部倒掉了,真的很浪費,我不懂這些人是為什麼」。
大量的奶茶無人認領。
資本結構中的勞動陷阱
從手剝荔枝到奶茶爆單,這不僅僅是孤立的個例,而是一種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
在經濟疲軟的大背景下,消費者對價格愈發敏感,大量轉向性價比更高的線上消費;與此同時,更多商家被迫融入平台經濟,希望藉此拓寬銷路。美團外賣去年的亮眼盈利數據向資本市場證明了即時零售的巨大潛力,這裡似乎正是資本亟需的「下一片藍海」,更準確的說是被包裝過的紅海——已然開發、競爭激烈且充滿工人血汗的紅海。
這片「藍海」的誘惑迅速點燃了互聯網巨頭的新一輪爭奪戰。對於傳統電商如京東、淘寶,外賣平台打造的即時零售模式正在蠶食它們的銷售份額。京東高調宣布進軍即時零售,淘寶閃購聯合餓了么制定「戰鬥計劃」,抖音也加碼「隨心團」,巨頭們紛紛入局,戰火驟然升溫。
阿里巴巴制定雄心勃勃的計劃。
2020年以來,飲品市場迅速膨脹,一、二線城市核心商圈內茶飲店密度驚人,高達50家店鋪聚集於1公里範圍,市場已然飽和。這種白熱化競爭迫使品牌們不斷搶奪客源、拉高銷量。在同質化產品競爭中,茶飲企業並非「無可奈何」,而是主動加碼人力物力,打造「足料、複雜工序、高性價比」的爆款噱頭,對「新品」與「手工鮮剝」的痴迷,不過是資本攫取流量和利潤的工具。
手工、鮮剝作為機器和預製工藝的對立面,滿足了消費者對「新鮮」「純手工」的期待,也反映了行業對成本的極致控制。企業用看似「匠心」的人工操作取代更合理的備料方式,本質上是將原本應由資方承擔的生產成本和員工健康保障,無情地轉嫁給了一線勞動者。品牌方在定價時只關注市場競爭力和消費者心理預期,而加盟門店員工的勞動付出、工序耗時則被視作「隱形變數」,默默轉嫁給加盟商和工人。研發與生產之間的割裂,使「創新」成為勞動密集的隱形代價,鮮活的工人成了機器般運轉的齒輪。
茶飲店員工看著訂單絕望的背影。
隨著「外賣大戰」的全面打響,流量紅利與擴張機會推高了茶飲企業的市值,而另一端,一線員工的勞動強度和身體代價也在同步飆升。在上市茶飲企業中,除奈雪的茶外,幾乎所有品牌都依賴加盟門店支撐擴張版圖,品牌方由此構建了低風險、快增長的「輕資產」商業體系。
這種結構性脫節在外賣大戰中被進一步放大。加盟商缺乏品牌方支持,在與外賣平台談判傭金、活動費用分攤時處於弱勢。為了消化補貼成本,他們只能拚命追求訂單量,同時壓縮人力開支。最終,一線員工在極度精簡的人手配置下,以近乎流水線的節奏高負荷運轉,過勞、傷病、乃至離職成為常態。品牌方則穩坐收割者的高位:從加盟費、供應鏈差價到品牌授權,持續吸納收益。它們無需面對勞動者的疲憊與抗議,只需在銷量暴漲與股價飆升中享受資本市場的掌聲。
大戰之後茶飲股大漲。
從剝荔枝的門店工人,到爆單應接不暇的騎手,整條生產鏈已被資本邏輯裹挾得無法喘息。甚至連種植、採摘荔枝的農業工人,也無法逃脫這場節奏失控的瘋狂——他們的勞動成果在豐產之年淪為廉價原料,被拿來包裝成流量故事,而他們自身卻從未進入這場盛宴的分配體系。所有勞動者,儘管所處環節不同,命運卻早已緊密相連。這正是資本邏輯下「爆賣」的剝削真相。
秩序的幻覺
大戰也暴露出一個驚人的悖論:這些互聯網巨頭幾乎滲透了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掌握著龐大的數據、流量和資金資源,卻並未帶來更有序的生產與分配。相反,在資本主義的邏輯驅動下,它們自身強大的調配與組織能力被轉化為擴大混亂的工具。即時零售看似是一場「效率革命」,實則加劇了供應鏈、物流、人力的高壓運作,留下過剩與短缺、對生產秩序和生產力的破壞,以及工人和騎手的超負荷勞動。
桌子堆滿了奶茶,可能很多都不會有人認領。
這一切背後,是資本主義運行邏輯的必然結果。在資本的指揮棒下,企業擴張的速度往往超過市場的承載力;生產與流通缺乏整體協調,只能依賴市場「無形之手」。最終形成的不是秩序,而是外表光鮮、內里崩塌的增長假象。手剝荔枝與即時零售大戰,正是這種邏輯的鏡像映射——看似高效的系統背後,是混亂的擴張、透支的勞動,以及被裹挾其中的消費者,這場資本狂歡的代價,終將由所有人共同承擔。
門店在補貼大戰中過度消耗資金,很容易陷入資金短缺泥沼。為了填補虧空,商家們只得進一步削減人力、延長工時,剝荔枝、青提的苦役註定難以逃脫。有員工無奈反映,面對店主和平台「不能停止接單」的指令,他們曾在一個小時內處理超過500份訂單,即便如此透支,也未獲得任何額外獎勵。更有網友發問奶茶店員工的薪資與績效狀況,得到的回復是「管理者有績效」、「1800元基礎工資+400元全勤獎+店營業額千分之四」。更普遍的是奶茶店習慣僱傭大量兼職,每小時僅10元,大戰中員工除了因剝荔枝而破爛的手什麼也得不到——這與他們日均成百上千杯的勞動強度形成鮮明對比。
「青春沒有售價,但85能買我一天。」
對騎手而言,平台規則的高壓與商家出餐口的擁堵,讓他們在混亂中超負荷運轉。這種擁堵並非偶發,而是門店在高壓生產節奏下的必然產物。訂單洪流、設備超負荷、人手緊缺,壓力層層疊加至配送端,使整個鏈條瀕臨斷裂。
對消費者而言,外賣大戰催生的壟斷正在悄然抬高生活成本。補貼帶來的短期便利早已暗藏「秋後算賬」的伏筆——價格上漲、傭金提高、食品質量下降的劇本,已在餐飲行業隱隱上演。同時,消費者和勞動者從來不是涇渭分明的兩類人。今天享受外賣便利的人們,大多數也在自己的行業中以「另一種身份」承受著同樣的規律:被不斷加速的生產、被利潤至上的管理邏輯裹挾、被流量與數據演算法異化。只要這套資本邏輯不變,任何行業都難以倖免,任何勞動者都無法置身事外。
「我要罷工了!!!」
或許我們都享受過便利的送貨上門、甘甜的鮮美果茶、每周都更新的時尚衣物、電商迅速的次日達,卻往往忽略了這背後是無數工人辛勤的雙手。而這些被過度壓榨的手,很可能就屬於另一個身份的我們自己。
面對日復一日的高壓勞動,一些員工選擇了離職,以沉默的方式表達無法承受的痛苦。他們沒有等來改善,只能先離開;也或許正在思考:我們究竟該如何勞動,如何生活。而更多人仍在崗位上掙扎,在每一杯爆單奶茶、每一筆補貼訂單中被透支著身體。
「京東、餓了么、美團三位爺,請記住你們每次大戰,都是我們這些奶茶店員工替你們扛下了所有。」
勞動者在社媒上表達自己心聲。
這不僅是茶飲與外賣的問題,也不僅是哪家平台更壓榨、更冷血,而是整套資本主義邏輯在當代社會語境中的集中體現。在「市場效率」名義下,勞動被壓縮,成本被轉嫁,人被當作隨時可替代的零部件。這不是系統失控,而是它本就如此設計。
改變已不再是遙遠的口號,而是一種迫近的需要。從茶飲店員到倉儲揀貨工,從騎手到客服後台,從工廠流水線到演算法背後,在這場壓榨機制中的每一個勞動者,都應擁有重新定義勞動與生活的權力。勞動者應該要主導生產、參與決策重塑規則。只有當被壓榨的齒輪變成握有鑰匙的主人,整個生產邏輯才能從利潤至上轉向為人服務。
座上荔枝甘,座下指猶酸。我們若不握緊自己的雙手,這場甜美的盛宴終將成為所有人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