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8 8 月

有人视同缴纳,有人视同没缴,大家都有美好的未来

最近有一个一闪而逝的热搜,说的是好多官媒,跟约好了似的,齐刷刷地转了一篇标题吓人的文章——《社保断缴1次,这些待遇全部取消!》

有人视同缴纳,有人视同没缴,大家都有美好的未来

说实话,这标题取得,真有水平,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一股寒气。

我这人好奇心重,就点进去瞅了瞅。

还好,没那么夸张,不是说你一断缴,过去交的全都打了水漂。

但要说没影响,那也是假的,而且影响的都是些要命的地方。

医保

最直接的就是医保。

这个月断了,下个月你看病就得自己掏钱,一分钱都不给你报。

你要是手脚快,三个月内赶紧续上,那还好,下个月就能恢复,连续缴费的年限也给你算着。

可一旦超过三个月,那就麻烦了。

各地规矩不一样,但基本都得让你等个三到六个月的“观察期”,这期间看病还是自费。

更要命的是,你之前的连续缴费记录,“啪”一下就清零了,得重新开始攒。

可别小看这个“连续年限”,这玩意儿决定了你看大病时报销的上限。以深圳为例:

而那个“累计年限”,决定的是你退休后还能不能免费用医保。

生育险

这个对准爸妈们来说,打击挺大的。

大部分地方都要求你生孩子前,得连续交满9到12个月的社保,不然一分钱生育津贴都拿不到。

万一中间断了一个月,对不起,不符合条件。

等你生完孩子,得再吭哧吭哧连续交满一年,才能把之前那笔钱给补领回来。

这中间,产检加生孩子的钱(少说一两万),就都得自己扛了。

城市入场券

还有些隐形的门槛,比如买房、落户、孩子上学。

在北京上海这种地方,社保断一个月,之前攒的五年、七年资格,就得从头再来。

文章后面还介绍了怎么补缴,那些流程化的东西我就不啰嗦了。

我想聊的是,这盆冷水到底想泼醒谁?

其实这个政策一直就有,近期才忽然上热搜,再联想到前几天最高法说“不给员工交社保的合同无效”,这套组合拳打得,意图简直不要太明显。

前一招是敲打企业,后一招,就是对着那些交“灵活就业”社保、心里还在琢磨着要不要断供的人,还有那些失业了但还在咬牙自己交社保的朋友们,进行一次“灵魂拷问”。

这背后的潜台词就是:你都交了这么久了,现在不交,前面的就亏了哦!

在经济学上,这叫“沉没成本”,跟电信诈骗一个路数。

骗子总会告诉你:再投点钱就能回本了,不然前面的就全没了!

不过,我就纳闷了,本来大家对这事儿就有点怨气,你不去想办法让它变得更香甜可口,

反而跑过来威胁说“这玩意儿很重要,你不听话后果很严重”,你猜大家会怎么想?

那么失业自己还在缴的人一想:反正这些权益也没了,索性断了。

我看这宣传口,真是捡到宝了,一句话就把人给劝退了。天才,绝对的天才。

其实,这一切背后有个更大的背景:交钱的人越来越少了。

2023年,我国医保缴纳在职人数是2.7亿人,而同期就业年龄段人口是7.7亿

换句话说,能稳定交社保的,已经是打工人中的上等人。

但从2019到2023年,居民医保少了6200万人,光是2022和2023两年,就少了4500万

医保可是社保里最核心的险种。没它捆着,养老金那边的数字更不好看。

官方解释是数据“优化”或“升级”,但社科院一句大实话更扎心:

“不能排除部分居民因缴费负担而放弃参保缴费。”

归根结底,就是两个老问题:兜里没钱,心里没底。

对于农村家庭来说,一年四百,可能是两周的买菜钱,还得年年交。

对于收入不高、工作不稳定的年轻人,眼前的饭都快吃不上了,谁还有心思去想几十年后的事?

所以,这不是个别人的选择,而是一种趋势。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

我们的社保体系,本来就是基于“铁饭碗”设计的。

几十年前的假设是:你一辈子待在一个单位,工作稳定,不会失业,也不用担心企业耍赖。

所以才会有“连续缴纳才算数”“跨省转移困难”“缴费基数过高”等规定。

但时代变了,现在有几个人能保证不换工作、不失业?

如果不改,二三十年后,城市里可能出现大批没工作、没收入、每月只有一两百块补助的老人——那画面,想想都可怕。

说白了,本该走的是“低门槛、广覆盖、保基本”,

结果现在成了“高门槛、覆盖广、待遇天差地别”。

所以,靠吓唬几句是解决不了的。

你越吓唬,老百姓越打鼓:是不是池子里的水快干了?

最后,来点“正能量”

各位朋友,别纠结眼前这点得失了,要有大局观!

延迟退休是大势所趋,奋斗到75岁不是梦!

社保是什么?

是夕阳红的绚烂光彩,是广场舞的强劲节拍,是游山玩水的经费来源。

当然,万一你快退休了还没交够年限,那也没关系。

个人账户里的钱退给你,剩下的正好为社保基金做贡献,一举两得,皆大欢喜。

过去有个词叫“视同缴纳”,以后可能会有个新词:“视同没缴”。

大家都有美好的未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