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選區重劃之爭持續升溫,共和黨和民主黨分別主政的得克薩斯州與加利福尼亞州掀起了「以攻對攻」的惡鬥。
當地時間8月18日,得州數十名民主黨州眾議員返回位於得州首府奧斯汀的州議會大廈,結束為期兩周的集體出走。掌控得州立法機構的共和黨人表示,民主黨議員的回歸,補足了立法所需法定人數,下一步他們將迅速推動關於重劃國會選區的法案。如果該法案在得州議會獲得通過並成為法律,或讓共和黨在2026年中期選舉增加5個國會眾議院席位。
民主黨在得州採取「罷工」戰術之際,也在加利福尼亞、伊利諾伊州、紐約州等「藍州」掀起同等浪潮,力求通過重新劃分選區在眾議院增加本黨席位,反制共和黨。
作為民主黨大本營的加州正在緊鑼密鼓的籌備選區重劃。8月15日,民主黨國會競選委員會向加州立法機構提交了新的國會選區提案。如果州議員在8月22日之前批准該法案,加州選民將於11月4日舉行特別選舉來決定該法案的去留。
不僅美國人口最多的兩個州處於鬥爭前沿,這場戰場也蔓延到兩黨控制的多個法庭和州議會。這場博弈不僅會影響到2026年的國會結構,還折射出美國當下的政治極化與制度裂痕。美國亞洲協會中國中心研究員王浩嵐對《鳳凰周刊》預測說,「如果得州開了這個先河,民主黨勢必反擊,兩黨未來將在每個選舉周期儘可能最大化自身席位優勢,政治惡鬥恐將進一步升級。」
「特朗普蠑螈」為何降臨?
得州共和黨人此次推進重新劃分選區地圖,目標是增加5個對自己有利的國會席位,鞏固其在2026年中期選舉中的優勢。新的地圖設計滿足了美國總統特朗普的要求,若通過,共和黨將在得州38個國會眾議院席位中獲得多達30席。
重新劃分選區指的是根據人口流動數據重新劃定選區邊界的過程,通常發生在每十年一次的美國人口普查之後。這個過程表面上是技術性的邊界調整,旨在確保選區人口均衡、有助於確保「人人一票,票票等值」的公平性,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充滿政治較量。可以說,選區劃分直接影響到兩黨國會席位的分布。
通過不公平的選區劃分來幫助本黨贏得選舉,早在19世紀初就出現了。1812年,馬薩諸塞州時任共和黨籍州長埃爾布里奇·傑利(Elbridge
Gerry)簽署了一項州議會選區劃分法案,助力共和黨獲得席位優勢。由於划出的選區形狀扭曲好似蠑螈,由此誕生政治術語「傑利蠑螈」。此次得州共和黨人重劃選區由特朗普直接推動,有民主黨人因此將其稱為「特朗普蠑螈」。
聯邦最高法院在2019年作出裁決:反對基於種族的選區劃分,但無權干涉出於黨派目的的「傑利蠑螈」。因此,兩黨都聲稱要為選舉利益而重劃選區,因為這「並不違法」。
作為美國人口大州的得州是關鍵的政治戰場之一。該州雖由共和黨掌控,但近年來,由於休斯敦、達拉斯和奧斯汀等大城市人口增長迅速,多樣化程度增加,形成多個民主黨佔優的「藍色島」。
共和黨希望通過重新劃定選區邊界,將原本可能投給民主黨的選民「拆散」或重新分配,「蠶食」這些大城市的民主黨據點,防止人口變化帶來失分。
由於共和黨在眾議院的領先優勢極小,民主黨只需翻轉三個席位便可重新獲得眾議院多數。從歷史經驗來看,執政黨通常會在中期選舉中遭遇失敗。共和黨希望避免重演2018年中期選舉的悲劇——當時民主黨贏得多數席位,不但阻礙共和黨的議程,還對特朗普發起彈劾。
民主黨人集體出走兩周
在得州,民主黨作為少數黨已有二十年,其抵抗手段一向有限。為了阻止此番選區重劃,民主黨採取集體「罷工」的激烈手段。
8月4日起,超過50名民主黨州眾議員出走外州,前往芝加哥和紐約等民主黨大本營。此舉造成得州眾議院無法達到開展立法工作所需法定議員人數,處於休會狀態。
按照得州憲法,州議會的法定人數要達到三分之二(即150人中的100人)才能召開會議。目前共和黨在州議會擁有88個席位,民主黨僅有62個。民主黨人希望通過「打破法定人數」(達不到開會的最低人數要求)來阻斷投票和立法程序。
得州州長阿博特為此祭出「大招」,誓言要剝奪這些民主黨人的議員資格。他為此向得州最高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撤銷這些議員的席位。州議會也罕見通過民事逮捕令,欲強制召回這些議員,還威脅將對缺席議員每天罰款500美元等。
與此同時,共和党參議員約翰·科寧(John
Cornin)調動聯邦調查局(FBI)的資源,全力搜尋這群「失蹤議員」。特朗普亦稱,FBI可能不得不出馬搜尋,將這場政治鬧劇推向「你追我逃」的局面。
8月6日,出走芝加哥的得州民主黨州眾議員所住酒店因遭「潛在炸彈威脅」,約400人被緊急疏散。一場虛驚後,兩名得州民主黨人發表聲明,指責得州共和黨高層追捕出走民主黨人的言論是在煽動暴力。
得州關於選區劃分的鬥爭早已有之。2003年共和黨控制得州議會後,在時任州長里克·佩里的推動下重劃選區,將民主黨的支持者劃入少數幾個選區,進而鞏固了共和黨在得州乃至國會的席位。
目前得州在國會眾議院共有38個席位,共和黨人和民主黨人分別佔25席和12席,另一席因一名民主黨議員去世而空缺,這正是共和黨多年籌謀的結果。
但這一次,共和黨人想要故技重施,難度無疑更大——畢竟眼下距離得州完成選區重劃程序僅過去四年。今年6月的一次緊急會議上,來自得州的部分共和黨眾議員表達了擔憂,認為再次重劃選區可能會讓自己的選區變得「不安全」。
王浩嵐指出,得州民主黨州眾議員通過出走阻撓選區重劃,實屬無奈之舉。歷史上,得州民主黨曾兩次嘗試以類似方式阻擊共和黨推行法案(2003年選區重劃、2020年選舉法變更),但終因議員個人原因及每天500美元罰款的法律壓力而告終。
但這一次,民主黨人的決心相對堅決——伊利諾伊州民主黨州長、億萬富翁普里茨克不僅承諾提供物質支持,甚至有意替這些人支付罰款。
大部分出走的得州民主黨人於8月18日返回得州。得州眾議院民主黨領袖表示,他們回歸的原因是之前所提的兩個目標已經實現:本屆州特別立法會議因為民主黨人的抵制已於8月15日提前結束;而加州和其他民主黨主政的州已在考慮重劃各自州的國會選區,以彌補民主黨人可能在得州失去的國會眾議院席位。
得州眾議院決定休會至8月20日晨。州眾議長伯羅斯沒有直接提及重劃國會選區,但承諾將迅速推動立法工作。
據美聯社報道,出走返回的民主黨人被逼簽「同意書」,同意得州公共安全局派人監視他們,以防止他們再次出走,中斷立法程序。
「以刀對刀,以火攻火」
特朗普在8月7日宣布,已指示商務部啟動一項新的人口普查工作,計劃將居住在美國但無合法身份的非法移民排除在外。
美國人口普查通常每10年進行一次,下一次原本應在2030年進行。特朗普此舉被視為帶有明顯政治目的,旨在通過減少非法移民計入人數,為共和黨在明年的中期選舉中爭取到更多議席。
對民主黨而言,此刻最重要的事情除了拖延立法程序,還要在其他州發起反制。美國民主黨全國委員會主席肯·馬丁表示,民主黨將「以刀對刀,以火攻火」,在全美範圍內採取一切可能的方式進行回擊。
以國會眾議院少數黨領袖哈基姆·傑弗里斯為首的民主黨人正謀劃在加州、紐約州、新澤西州、明尼蘇達州和華盛頓州等「藍州」重新擬定劃分選區。不過,最后角力取決於各州能否在緊迫時間內通過複雜的法律程序,充滿不確定性。
作為美國人口最多的「藍州」,加州是民主黨反擊的核心陣地。不過,加州的選區重新劃分由獨立委員會負責,該委員會被視為獨立且無黨派色彩。加州州長加文·紐森因此提議繞過獨立委員會,通過一場特別選舉讓選民審議新的選區地圖。若加州議會在8月22日之前批准新的選區計劃,加州選民將在11月4日的特別選舉中決定是否批准該計劃。
紐約州的選區重劃同樣面臨複雜的法律鬥爭。紐約州州長凱茜·霍楚爾此前表示,現有的兩黨重新劃分選區委員會制度難以適應當前局面,計劃通過訴訟和修憲推動更有利於民主黨的選區劃分。
她在一則聲明中稱,「當共和黨人試圖操控制度賦予特朗普更多不受約束的權力時,我們不會袖手旁觀。得州民主黨人為捍衛民主未來挺身而出,我很自豪能與他們站在一起反對剝奪公民權的鬥爭。」
然而,紐約州受到憲法規定和法院干預的限制,選區重劃的幅度有限且審批程序複雜。紐約最高法院去年裁定,2021年使用的選區地圖存在違憲問題,下令重新繪製。儘管2022年和2024年採用的新地圖幫助民主黨略微增加了議席,但實現全面重新劃區要經歷多輪立法投票,最快要等到2027年或2028年才可能生效。
與此同時,共和黨的戰場則延伸到得州之外。由共和黨掌控的密蘇里州去年通過選區重劃,目前在國會有8個席位,其中6席屬於共和黨,2席屬於民主黨。該州共和黨人希望將優勢增至7席。相關重劃方案同樣需通過立法程序,再由州長簽署生效。民主黨雖嘗試阻撓,但在共和黨多數的壓力下恐怕難以阻止。
佛羅里達州州長德桑蒂斯也計劃探索重新劃區,以爭取更多議席。由於佛羅里達的環境整體偏向共和黨,預計進展相對順利。而在印第安納州,共和黨人的目標是贏下國會眾議院的全部9席,副總統萬斯已與州長探討相關事宜。
◆美國那些「三權合一」的州政府,藍色為民主黨,紅色為共和黨。圖源:美國《華爾街日報》。
總的來看,此次選區之爭,共和黨要更勝一籌。美國《紐約客》雜誌指出,這場角力中,民主黨擁有哪些真正的籌碼尚不明朗:在加州,選民需通過投票來改變該州的重劃規則;在紐約州和新澤西州,需修改州憲法;馬里蘭州只有一個議席可爭;伊利諾伊州的選區優勢已足夠大,通過重劃選區增加議席的空間有限。
「儘管得州民主黨人的抗爭看似徒勞,但成為讓該黨振作的號角,一個經常過於謹慎的政黨因此得到了激勵。」《紐約客》評價說。
王浩嵐解釋說,民主黨之所以在選區重劃方面處於相對被動,是因為該黨全面掌控的州數不及共和黨,且部分民主黨控制的州(如弗吉尼亞、科羅拉多、明尼蘇達等)實行獨立委員會監管,限制了黨派操控。「儘管如此,民主黨政客仍會反擊得州共和黨的積極操作,滿足黨內『以牙還牙』的訴求。」
無論結果如何,選區之爭無疑將進一步加劇美國社會的分裂。美國《華爾街日報》引用統計數據稱,如今僅有不到20%的美國人生活在少數黨派擁有實質治理權的州。而在38個州內(共和黨23個,民主黨15個),一黨牢牢掌控著州政府的核心權力結構。
文章指出,這些州通常形成所謂的「三權合一」(trifecta),即同一政黨控制州眾議院、州參議院以及州長職位,或者擁有足夠力量來阻止另一黨派州長的否決。這導致兩黨分別固守各自版圖,政治文化、政策取向和選民代表性極端分化。
因此,美國兩黨在不同區域形成堅固的「紅州」和「藍州」陣營。各自的政治文化、法律政策和選民基礎高度統一和極化。比如,民主黨控制的州普遍在墮胎權保護、性別確認醫療、環保政策等方面採取自由開放的政策,而共和黨主導的州則傾向保守,限制墮胎權、強化槍支擁有權等。「這種局面意味著少數黨在州一級政治中幾乎沒有實質影響力,形成強烈的政治『孤島』,使得政策極化更加嚴重。」《華爾街日報》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