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前的這張照片,想必很多人不陌生。
2018年6月,在加拿大魁北克的G7峰會上,默克爾俯身而立,雙手壓在桌上,眼神銳利,逼視著對面的特朗普。她的身旁,馬克龍表情複雜,特朗普的好朋友安倍雙臂交叉,看著這些歐洲政客。特朗普則雙手抱胸,身體微微後仰,臉上笑容似乎在說,你能奈我何。
那是歐美關係的一次公開對峙。
在此之前的幾個月,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氣候協定》,聲稱協議對美國不公平,寧可孤立也不願承擔責任。隨後,他又以國家安全為由,對歐洲鋼鋁產品加征關稅,幾乎引爆跨大西洋的貿易戰。歐洲領導人滿腔怒火,試圖在峰會上以集體壓力迫使特朗普讓步。那張照片定格的,就是當時歐洲的強硬。
冷戰結束後,歐洲一直在戰略自主的幻覺和現實依賴之間搖擺。歐洲明面上是世界一極,但在軍事和能源上,歐洲始終無法擺脫美國。
七年過去,另一張照片再次震撼了世界。
橢圓形辦公室,桌子後的人依然是特朗普。不同的是,這次坐在桌前的歐洲領導人,除了馬克龍,其他的人都已經換了個遍。這次,沒了帶頭大哥。馬克龍雖資深,但法國從來不是一個能讓人看得起的大國。這群人中,芬蘭總統甚至掏出了小本子,記錄特朗普的講話。此情此景,令人難以想像,這居然發生在白宮。
七年前,歐洲人還敢俯身逼視美國總統;七年後,他們像學生一樣端坐在老師面前,規規矩矩地記筆記。不過七年,這世界,發生了何等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次會談的背景是俄烏戰爭。戰爭已打了三年,歐洲經濟被拖得精疲力竭,能源危機、通脹、財政赤字層出不窮。德國工業因失去廉價俄羅斯天然氣而失去競爭力,法國的戰略自主淪為空談,義大利和西班牙在債務壓力中搖擺不定。東歐國家尤其是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更是依賴美國的安全承諾。整個歐洲已無力再支撐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
而特朗普上台後,提出的是赤裸裸的條件:要麼歐洲自己出錢出兵,承擔烏克蘭戰場的主要負擔;要麼接受他與俄羅斯談判的停火方案,哪怕條件並不公平。換句話說,他把選擇題擺在歐洲面前:是要戰爭繼續,還是接受一個「美國版」的和平?是要尊嚴,還是要現實?特朗普知道歐洲沒有第二條路。他不必再與歐洲人爭辯,只要靜坐,就能讓滿屋子的領導人規規矩矩聽訓。
這並不是說美國變得更強,而是歐洲變得更弱。俄烏戰爭把歐洲的戰略脆弱性完全暴露。美國利用能源出口、武器合同和金融制裁收割盟友,德國企業大規模遷往美國,法國農業被烏克蘭糧食衝擊,南歐國家在移民問題上孤立無援。歐洲的困境不是某一國的問題,而是整體性的衰落。
與此同時,歐洲一體化的共識正在瓦解。法國和德國不再是穩定的雙引擎,東歐與西歐的分歧越來越大,北歐與南歐的利益訴求也日益背離。
整體性的衰落意味著,歐洲已經失去了在國際舞台上以整體身份發聲的能力。
歷史的諷刺在於,歐洲曾夢想擺脫美國的陰影,如今卻比冷戰時代更依賴華盛頓。七年前那張照片,默克爾雙手撐桌,試圖證明歐洲還有資格與美國平視。七年後這張照片,歐洲領導人規規矩矩坐著,拿筆記下特朗普的講話。記在小本子上的,不是歷史文件,而是課堂筆記。
這一幕,我們中文世界裡的人不陌生。
這就是當下的大西洋關係,雙方不再是平等的夥伴,而是一種赤裸的等級秩序。
對比之下,中國人會更能理解獨立自主的可貴。無論是能源安全、糧食安全,還是產業鏈完整,倘若沒有自己的支撐,最終只能在別人的桌前低頭。
未來的世界格局已經非常清晰,美國依舊是霸主,但不再願意為盟友買單。至少在未來的三四年間,國際社會上,意識形態退場,國家間的是赤裸裸的利益關係。歐洲作為一個整體,已經沒有足夠的資格在世界牌局中玩牌。世界局勢,還是由所謂「上三常」,即中美俄,說了算。而且未來真正的角力場,已經不在大西洋,而在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