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句話「清北濃度,是判斷一個行業走向死亡的標誌」。
前年和大廠的同事吃飯,他也表達過類似的意思:
大廠清北含量高,證明行業快不行了。
乍聽覺得他胡扯,但細想一下,好像大部分行業都逃不出這個邏輯:
20年前外企經歷人才的高光時刻,15年前是金融和投行輝煌時代,10年前大廠的校招開始橫掃名校,5年前北大文科生80%考教資…
結果現在,外企朋友紛紛下崗,金融投行從朝陽變夕陽,大廠35歲就踩進了退休的年齡,而教育機構更慘了,遭遇雙減3000萬下崗…
從結果來看,名校學歷=行業冥燈。
脈脈研究院追蹤十大頂尖高校的就業情況,甚至得到了一個更精準的結論:
當清北人湧入一個行業,往往預示著行業黃金期還剩8個月。
別的行業不清楚,但教育沒逃過這個魔咒:2021年深圳中學30萬招了一堆清北博士風光無限,之後降薪的傳聞泛濫,至今都沒斷…
01
為什麼現實生活如此反認知呢?可能是因為TOP2大學畢業的人都太聰明了。
聰明人,得到的機會比普通人多,選擇也多。當世界五百強、年薪百萬都在朝他們招手的時候,他們是不會願意冒一點兒風險的,選的一定是當下最好的公司,賺最多的錢。
然而大家應該都聽過一句話吧:巔峰之後,都是下坡路。
再牛逼的行業、輝煌的賽道也逃不過這條自然規律:
當一個行業開始只招募頂尖人才時,意味著行業可能正接近飽和的狀態。反而是處於上升期的行業,因為前景不明朗、收入一般,鮮少有清北畢業生問津…
以大廠為例。
很多人都想當然的感覺互聯網黃金十年,做貢獻的碼農主要來自清北,但實際上北航北郵才是中流砥柱。剛知道的時候我也不敢信,後來還是有個朋友點破,清北學計算機的不可能留在國內,都跑到美國深造去了…
因為矽谷收入高。讓他們陪中國互聯網玩養成遊戲,根本不可能。
所以,浙大的梁文鋒搞出deepseek,上海大學的王興興做出機器人,電子科技大學的稚暉君大殺四方,但你再創新行業里,幾乎看不到TOP2的影子…
優績主義下篩出來的名校生,往往比學渣更容易陷入認知慣性,從而放棄了人生更多可能性。
今年高考後的專業填報,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不少警官學院成了熱門,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在江蘇的錄取最高分為663分,就是一種過度內卷。
某種意義上,這是一種過早優化(Premature optimization),想得太透,卷得太早。學霸家長迫於當下的經濟形勢和就業壓力,早早地為孩子規划出路。
尤其是在經濟下行期,大部分行業都走下坡路,TOP2會慣性地選擇就業安全區(因為就業機會多),北大博士應聘城管,半數清華畢業生捲入體制內…
他們寧可去大專的地里刨食兒吃,也不願冒險去搞創業創新。結果死掉的行業越來越多,比一本好找工作的清北生,行業冥燈感越來越強…
雖然不是清北生毀了行業,但看起來他們確實充當了行業避坑的風向標。
02
經濟下行期,名校生更難成功。
2013年美國公共電視台採訪諾貝經濟學家克魯格曼,曾問過一個問題:經濟危機時期畢業的大學生,需要多少年才能趕上繁榮期畢業生?
克魯格曼回答,永遠趕不上。
原因是經濟衰退不僅導致畢業生初始收入下降,還會通過職業路徑鎖定效應(career path lock-in)重塑個人發展軌跡。
比如危機周期的畢業生,往往被迫進入低質量企業或非對口崗位,而這些早期職業選擇,可能長期限制其晉陞空間和技能積累。
學渣卷不動高考,中考分流直接放棄上高中,轉去讀更容易找工作的職業院校;
普娃卷不動985/211,也能立刻轉軌大專院校,如鐵路、師範、警察學校今年爆火…
但能上清北的學霸,沒有更多選擇,除了卷高考卷到盡頭。
學習和成績讓他們「與眾不同」,也成了困住他們向外拓展邊界的牢籠——
大多數人習慣了沿著一條路徑向上卷。在學校里捲成績、卷分數、卷考研,走出學校卷薪資、卷職位、卷編製…
之前@人物做過一個訪談,有個清華生從大一到大四,每年出校門不超過8次,其餘的時間都拚命學習。因為身邊厲害的人太多了,只能拚命地卷下去,稍微放鬆一刻都怕機會從指縫間溜走…
他說,清華是一個能夠成就很多人,也能夠摧毀很多人的地方。
因為清北沒有容錯率,別人評價你的標尺只有聰明、努力、優秀,一切都要出類拔萃——
學金融不進頂尖投行,醫學院畢業不進三甲,就會被周圍人的目光凝視到無地自容。像餃子一樣,在家待業兩三年做動畫,對清北生來說根本不可能。
一個人優秀來自哪裡,成就的上限就會在哪裡。
北大在讀期間,考教資幾乎成了一種標配;畢業考編,通過一場考試進入體制內一輩子搬磚,不用再考慮變化…
經濟下行期,名校畢業生的困境,還有一個原因——
北大博士李松蔚在《圓桌派》里曾經說,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容易被PUA。
因為高等教育始終在告訴你,你要「突破自己的舒適區」。不能你舒服什麼就接受什麼,不舒服就不接受,必須要去接受那些痛苦的東西…
換句話說,越是頂尖的名校,越容易篩出綿羊式的精英。因為那些不聽話的、有想法的學生,可能在報考、調劑階段就放棄了——
北京某位取得679高分的考生,已經通過了北京大學的強基計劃,但拒絕服從專業調劑,選擇浙大的人工智慧專業。@鳳凰WEEKLY
是的。
在就業難的當下,沒人能逃過「未來如何養活自己」的問題,但如果一個優秀的苗子只是考慮吃飯的問題,或許會把自己的未來置入更大的風險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