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格廣場是中國深圳最高的摩天大樓之一,有大約70層,入駐了數千租戶。在午餐高峰期,等電梯的時間可能長達半小時——這對試圖完成儘可能多訂單的外賣騎手來說簡直就是噩夢。
解決方案?像16歲的李林星(音)這樣的人。
8月的一個周一,當午餐時間臨近時,他來到大樓入口附近,目光掃視著周圍的街道。當一名外賣員出現時,李林星高舉手臂大喊:「代送!」
仍跨坐在電動摩托車上的騎手將一個外賣保溫袋遞給李林星,告訴他要送達的樓層,並掃描李林星掛在脖子上的二維碼卡片,向他支付2元人民幣的報酬。整個過程僅用了幾秒。隨後,騎手便飛速駛向下一個目的地。
最後這段路就交給李林星了。他擠進電梯間,和其他幾十人——其中許多是代跑腿的同行——一同乘電梯上樓,去往飢腸轆轆的上班族所在之處。然後,他再下樓,重複這樣的勞動,從午餐時段一直到下午,再到晚餐,直到晚上8點左右。
這種物流協調上的成就,即一種「零工經濟中的零工經濟」,是深圳創業精神的又一例證。這座擁有約1800萬人口的華南城市率先開啟了中國對市場經濟的支持。每天在賽格廣場外聚集的數十名代跑腿配送員都沒有正式合同。他們中的大多數是退休人員,不過在夏季,像李林星這樣的青年也會出現。有些人是出於經濟需要,還有一些人則是為了樂趣或鍛煉身體。
之所以存在這樣一個群體,是因為有需求,必須有人去滿足它。
在賽格廣場外,一名騎電動車的外賣騎手將餐食交給一位代送跑腿員,由他送到大樓里下單的顧客手中。
進入賽格廣場狹小的電梯。
李林星是學校放假後,聽從他當騎手的叔叔的建議,在幾周前開始這份工作的。他說:「本來是想過來看看的,怎麼送,後面看著我自己就送上去了。」
他說,從上午10點或11點一直站在太陽底下,直到晚上8點,其實非常累人。這座大樓也像一座迷宮,有幾十部電梯,有些只到特定樓層。但李林星堅持下去的原因很簡單:「有錢。」
其實賺得並不多。跑腿的人說,他們通常每天到手大約100元,這遠低於深圳私營單位工作者每天約260元的平均工資。
外賣騎手通常每單賺取4到8元,所以給代送的跑腿員2元的提成可不算少。但騎手們表示,為了加快配送速度,這是值得的。而對代送者來說,這份報酬也足夠划算———對青少年來說是一筆零花錢,對難以在其他地方找到工作的退休人員來說則是一份額外收入。
為了超越競爭對手,許多人會衝刺著率先攔下一名騎手。一些跑腿員已經完善了他們的技巧以實現最高效率。他們會等攢夠足夠多的訂單才上樓,這樣才值得跑一趟——有時他們每隻手裡拿著多達六七個外賣袋。
一位只透露自己姓周的跑腿員戴著紫色遮陽帽,一到達要去的樓層就立刻按下了下行電梯的呼叫按鈕。等她完成配送、跑回電梯廳時,電梯已經等在那裡了。她說自己是在食堂工作到法定退休年齡50歲後開始送外賣的。「鍛煉身體,」她說。「坐在家裡我們閑不住,閑著也很累,閑出病來。」
周女士一整天都能接到源源不斷的訂單,但到目前為止,拿到最高訂單量的是邵子友和他的妻子,他們佔據了賽格廣場前一個絕佳的角落。他們的外賣袋多到不得不將實際跑腿的工作分包給手下的十幾個人。這對夫婦每袋抽取1元,剩下的歸跑腿員所有。
賽格廣場是中國深圳最高的摩天大樓之一,入駐了成千上萬的租戶。
代跑送餐員邵子友。
這種安排之所以可行,是因為根據當地媒體以及根據其他跑腿員和司機的說法,邵子友被認為是第一個在賽格廣場外開始代送服務的人,許多騎手表示認識並信任他。
47歲的邵子友說,他從中國東部的安徽省來到深圳,曾在這棟大樓龐大的電子市場里賣電路板。他說,七八年前,他正在外面抽煙休息時,一位路過的外賣騎手抱怨說,這棟大樓的結構太複雜,很難找到路。
邵子友說他可以幫忙送餐。司機提出給他買水作為回報,但邵子友建議不如直接付錢——3元,一瓶水的價格。
他說,一開始他只是想在午休時間找點事做。他表示,有些騎手會不放心把東西交給他:「害怕往裡面拿了吃了。」
但消息傳開了,到了2020年,當新冠疫情導致電子市場的人流戛然而止時,他和妻子就轉為全職做外賣代送。
很快,其他人也嗅到了這個機會:有附近社區的退休人員,大樓保潔人員下班後也加入了。不可避免地,競爭變得激烈起來。有些跑腿員提出以2.5元完成配送,後來降到2元。但業務量依然激增,因為疫情讓人們對外賣配送的依賴大大增加。跑腿員們也將服務範圍擴展到附近的一些大樓。
「都習慣了,人也懶。有時候送到門口了,他坐在最裡面,他說拿來我這裡,」邵子友說。「我說要不要喂你?」
一名代送跑腿員正在賽格廣場的一間辦公室里尋找訂餐的顧客。
在午餐高峰期,電梯等待時間很長,走樓梯反而可能更省時間。
邵子友說,他和妻子平均每天會向他們的助手們分派六七百單。如果顧客投訴外賣丟失,騎手就會要求他找回來,否則就得賠償。(一旦訂單丟失,外賣騎手可能會被平台罰款50元。)
關於送錯外賣的激烈爭執每天都會上演多次。
「5911B 12點才點餐,」邵子友對一個把外賣錯送到那個套間的跑腿員說。「我還不知道哪家點餐早,哪家點餐晚?」
「好好好,我來賠,」那個跑腿員最終承認了失誤。
不過,雖說有些混亂,這裡的氣氛總體來說是友好的。訂單足夠多,而且大多數騎手表示他們不挑剔把外賣交給誰。
也有一個例外。今年夏天出現了一批新的競爭者:兒童,有些甚至還在上小學。他們的父母帶他們來,想讓他們在暑假裡體驗一下勞動的辛苦。社交媒體上的熱門視頻顯示,成群孩子圍著外賣騎手,有些扎著辮子或穿著校服,吵著要接訂單。
騎手邵楊(音)說,他不會把外賣交給這些孩子。「因為我怕他們找不著,」他說。「全是那種小小個子。」
在這些視頻出現後不久,當地政府以安全為由禁止了兒童從事外賣配送。
在中國,正式工作的法定年齡是16歲,所以李林星可以繼續跑腿。不過,他沒打算做太久。他想找一份工廠的工作。
「更喜歡那樣子的工作,」他說。「坐在空調房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