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4 10 月

「常被抱」與「不常被抱」的孩子 長大3點差異

擁抱,是最簡單卻也最深情的語言。

對於孩子來說,一次次被抱起的經歷,可能會在他們心中種下安全感的種子。而那些「不常被抱」的孩子,又會因此與世界建立怎樣不同的關係呢?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325148279462-2\”);});

帶孩子逛公園,看到一位媽媽抱著哭泣的嬰兒,輕聲哄著:「沒事,媽媽在。」而旁邊的爸爸卻說:「別老抱他,都慣壞了!」

這個場景讓我陷入了思考:經常抱孩子真的會把孩子「慣壞」嗎?那些「不常被抱」的孩子,長大後真的會更獨立嗎?

帶著這些疑問,我翻閱了一些心理學書籍,也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逐漸感受到,抱與不抱,不僅僅是一個習慣問題,它背後藏著對孩子情感、安全感以及成長軌跡的深遠影響。

一:經常被抱的孩子,更有安全感

小嬰兒時,孩子通過觸覺與父母建立聯繫。當他們哭泣時被及時抱起,會迅速安靜下來,因為他們感受到了一種可靠的安全感。

「常被抱」與「不常被抱」的孩子,長大後3點差異顯著

這種感覺並不是「溺愛」,而是早期依戀關係的重要體現。

心理學家鮑威爾比的依戀理論指出,父母的及時回應能夠讓孩子形成一種「安全型依戀」。這不僅會讓孩子在嬰兒期更少哭鬧,還能為他們日後的情感穩定打下基礎。

記得孩子小的時候,一哭我就抱,家裡老人常說:「不能老抱,哭一哭就好了。」可每次我抱起他,他都很快平靜下來,哭鬧的次數也逐漸減少。

後來我才知道,經常被抱的孩子,在陌生環境中會表現得更加自信和放鬆,似乎總有一種「媽媽永遠會回應我的」底氣。

這種安全感,或許就是他長大後能夠自信面對世界的起點。

二:經常被抱的孩子,更容易表達情感

經常被抱的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與回應,更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他們學會了用語言或行為尋求支持,而不是通過壓抑或迴避來應對情感問題。

有一次,我帶孩子去朋友家做客。朋友的孩子摔了一跤,忍著眼淚什麼都不說,獨自躲到一邊。

我家孩子看到後跑過來說:「媽媽,他是不是很疼?」我有點好奇:「是啊,他可能很難過。你摔疼了會怎麼辦?」

孩子想了想,說:「我會告訴你,讓你抱抱我。」

我意識到,表達需求並不代表軟弱,而是孩子對情感的一種健康處理方式。這種能力的培養,或許就是從小被抱起、被安慰時開始的。

反之,不常被抱的孩子,由於缺乏早期的情感互動,可能會在表達情感時感到困難。

長大後,他們更傾向於迴避或隱藏自己的情緒,甚至在人際交往中顯得冷漠。

三:經常被抱的孩子,更善於建立親密關係

擁抱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它向孩子傳遞著「你是被愛的」。這種愛會在孩子心中生根發芽,影響他們日後對待親密關係的態度。

經常被抱的孩子,感受到足夠的愛和安全感後,長大後更願意去信任他人,也更能與他人建立健康的關係。

我認識一位單親媽媽,她從小對孩子的陪伴非常用心。她的孩子小時候特別黏人,她從不嫌煩,總想著抱一抱,哄一哄。

後來我發現,她的孩子不僅樂於分享,還特別喜歡幫助同學。

這件事讓我更加確信,早期的愛與擁抱,是孩子日後與人建立良好關係的基礎。

不常被抱的孩子,由於缺乏這種愛的體驗,可能在親密關係中表現得更加疏離。

他們會害怕依賴別人,甚至在情感中表現出防禦性。

或許正是因為少了那份「無條件被愛的體驗」,他們對人與人之間的連接缺乏信任。

經常被抱的孩子,長大後確實和不常被抱的孩子有著明顯的差異。

他們更有安全感,更善於表達情感,也更容易建立親密關係。這些看似簡單的「抱一抱」,卻可能在孩子心中種下了一顆「愛與信任」的種子。

我也逐漸明白,抱孩子從來不是溺愛,而是一種對他們人生長遠影響的深情回應。

下一次,當孩子伸出小手想讓你抱一抱時,不妨試試用擁抱回應他,你會發現,這是你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