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4 10 月

當一個「精英留子」,決心成為女道士

2025年春節,阿煜到廣州三元宮求了兩張護身符,一張太歲符,用來化解生肖相衝之厄;一張財神符,祈求新年財源廣進。

如今,像阿煜這樣的年輕人並不少,從問道求符到雍和宮敬香請手串,從轉發錦鯉到賽博占卜,線上線下,玄學正成為年輕人的「精神解藥」。

在這股風潮之下,越來越多曾經自稱「佛系青年」的年輕人,開始算八字、看風水、誦讀道教經典,成為新一代的「道系青年」。他們試圖從古老的智慧中,尋找應對現實困惑的答案。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325148279462-2\”);});

年輕人沉迷玄學的背後,有著更深層的社會心理圖景。

在接受《三聯生活周刊》採訪時,宗教人類學教授陳進國博士指出,「這個時代正瀰漫著一種內卷化的精神氣氛,年輕人被捲入一個個網格化的漩渦,或者原子化的狀態」,在個人前途充滿不確定的當下,玄學成為年輕人舒緩焦慮的方式。

而從心理學上來看,健康的「玄學」可以減輕人們對未知事物的焦慮,增強對生活的控制感和確定性。

道士法玥最初接觸道家文化,也正因如此。

在世界名校墨爾本大學求學期間,法玥就讀該校王牌專業商科。

因為選修了會計和金融雙學位,法玥的課業壓力極大,加之寒暑假還要回國實習,三年本科「兩不休」的狀態,讓法玥的生活在充實忙碌之外,更有對未來的迷茫。

儘管憑藉優秀的學歷和實習履歷,無論在澳洲還是國內,畢業後法玥都能拿到不錯的offer,她還是無法在這條精英賽道上獲得真正的價值感。

直到法玥將自己從世俗的框架中拽出來,開始接觸道教文化,一切都變了。

在墨爾本大學畢業後,法玥做出了一個令人意外的決定——皈依,成為一名道士。

從最初因人生困惑接觸道教,到逐漸深入、溯源沉迷,再到決定入道。修行三年多,法玥對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

與法玥的對話可以見得,道教並非遙不可及、高深莫測。也得以窺見,一位年輕人,在無法預料的命運浪潮中,如何握緊一片屬於自己的浮木。

以下是法玥的講述:

2023年,拿到墨爾本大學畢業證不久後,我就回國修行了。

之所以在國內,是為了能系統地學習道教的內容,包括去國內的各個地方交流溝通。

一棵樹它要長得高,根就要扎得牢,然後再向外拓展。

我是正一道凈明派法字輩,「法」是我的字輩,「玥」是我的名。從修行到現在有個三、四年的時間了。

之前會覺得道教好像都是仙氣飄飄、不問世俗的,很多人包括我父母,對道士有一定的誤解,會覺得道士可能就是出家,住在山上,不能玩兒手機、看電視,甚至要寫信。

後來發現,其實「道」是非常貼近生活的。

當一個「精英留子」,決心成為女道士

法玥和朋友聚餐

道教發展至今,分為正一道和全真道。

正一道講求的是入世之法,所以我們不強求在道觀修行,也可以居家修行或者外出雲遊。

我每個月都會雲遊、拜訪前輩,國內外的活動也會參加,一個月加起來有10天左右,剩下的20天會在家修行。

道觀平時有重要的交流會,我也會回去。

我目前在海南三亞定居,我住的地方在市區和郊區交界處,旁邊就有一座小山,這邊氣候很好,非常適合修行。加上我從小在三亞長大,在海外多年,回國後還是想在自己的故鄉紮根。

當一個「精英留子」,決心成為女道士

法玥三亞居家修行時窗外風景

居家修行時,我每天早上七八點起床做早課,給小貓鏟屎,做早飯,弄完這些就開始做當天的計劃表。

當你不去規劃你的生活的時候,你就要被生活所規劃。

到了中午我會靜思打坐15分鐘,讓自己從盲目的狀態里出來心靜下來,下午就會按部就班地處理工作。

吃過晚飯後,如果有時間就出去走走,喝咖啡逛一逛,或者看個電影。

日常出門道士是不允許穿道袍或者法衣的,除非在道觀里或者出席活動時,我們會集體穿道袍。這是道教的一個規矩。

晚上七點開始,我師父定期會在騰訊會議上系統地教我們道教的課程,有時候會查看我們的筆記,還會交作業。

我很追求這樣的生活感,會覺得生活是踏實的。

當一個「精英留子」,決心成為女道士

法玥在家鄉三亞

今年8月,我去道觀修行了一個月。

我所修行的道觀在江西九江的萬壽宮,道觀的當家人是我的師叔。在道觀修行時,就要跟著那裡的生活節奏走。

我們會在早上七點起來做早課,一起誦讀《太上玄門日誦早壇功課》,以修身養性。早課持續時間大概四五十分鐘。誦讀完,大家就一起做早飯。

早飯過後,就各自修行。

當一個「精英留子」,決心成為女道士

法玥修行所在道觀

生活上的修行,我們需要打掃衛生、清理供果、修繕道觀等,因為我們住的地方比較偏,生活不是很方便,所以我們自己有一塊田,需要自己種地。

這些也是自己選擇的,我不會幹那麼多體力活兒,可能會洗碗或者疊元寶,也會拍攝一些視頻發在網上。

除此之外,我會定期接一些諮詢,有困惑的人會來找我聊一聊。同時,我也有在教授一些課程,翻譯英文版《道德經》,面向海外發售。

我們的修行方式雖然不太一樣,但是都在弘道。

比如,我目前做的是面向海外弘道,就是把道教文化弘揚到世界各地。

很多海外華人和外國友人,對道教有很強烈的好奇心,但因為語言和文化的隔閡,很多人會把道教和儒家混為一談。

通過翻譯道教經典,我希望能將道教文化中精深的概念準確翻譯出來。

當一個「精英留子」,決心成為女道士

道觀周圍環境

道觀的生活很簡單,做完晚課後八點基本就沒什麼事情了。

勞作一天身體是非常累的,但不會覺得心累,現代人還是多思多慮。到了道觀,你每天只會想這個辣椒熟沒熟,那個果子能不能吃。

有人說,去道觀清修,其實修的是這個。

當一個「精英留子」,決心成為女道士

法玥在道觀

我們道教分正一和全真兩個門派,全真道實行嚴格的出家制度,基本常住道觀修行,他們講究清修苦行,不立家室,以素食為主。

正一道講究的是入世之法,是允許成家的,只要不在做法事或者齋戒期間我們都是可以吃葷的。我的一些師兄師姐正常結婚生子、在外工作,只不過將修行融入到生活中。

我師父的徒弟大概有三四十位,師門裡的男女比例是一半一半,而且年輕人偏多。

他們並不是每個人都在修行,有些人覺得目前的修行對他而言是足夠的,就將注意力轉移到事業或者家庭上。

同時,全真道因為住觀修行,觀內會給到一定的膳費,也就是所謂的工資。雖然工資不多,但道觀里平時也沒什麼花銷。

而正一派則強調自食其力,靠自己的能力去生活。就我個人情況而言,我會授課、接諮詢,還會編輯和翻譯書籍,這些都會帶來相應的收入。

無論是普通人,還是道士,獨立都是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立足的根本。

只不過,修道更注重精神層面的豐盛,而非對物質的執著。

真正重要的是,人都要找到與自己內心契合的方式,既能在現實生活中腳踏實地、安身立命,也能在精神世界上活得從容、自由和富足。

當一個「精英留子」,決心成為女道士

法玥

對於我皈依這件事,身邊人持有不同的態度。

完全理解這些事情需要一些時間和門檻,所以目前我家裡不太清楚我在做什麼,還在慢慢推進中,我每次雲遊的時候就會跟他們說我出去玩兒了。

當我把自己的生活過好了,這些偏見就不攻自破了。

我身邊的朋友反倒覺得當道士很酷,他們有什麼問題都會來問一問我,也會更理解我的選擇。

師父曾對我說「向外求一望無際,向內求清澈見底」,這句話我一直記到現在。

這句話放到每一個人生階段,其實都不一樣。

我大概是在2022年認識師父的,當時我還在墨爾本大學讀書,對道教文化非常感興趣,自己看了《道德經》、《清靜經》等道教經典著作,對於命理類的知識也有些粗淺的了解。

當時師父隻身一人來到墨爾本弘道,也在社交媒體平台上發視頻,我就注意到了這個道士,覺得他很酷。

我和他在線上約了時間後,就在墨爾本市區的一家咖啡店見面了。

第一次見面時我問他,我說我這輩子其實想尋找的是真正的自己,我不想要外界定義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包括我未來的人生路徑還沒有找到,我只知道自己不想要的生活,但是不知道想要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

他當時跟我說「不著急,以後就知道了」。

當一個「精英留子」,決心成為女道士

法玥

我受到的教育是非常精英化的。

高中是在上海的國際學校讀的,高三那年在加拿大讀書。加拿大的高中是自行選課,比如你大學想讀金融專業,那從高中開始就要學這方面的基礎課程。

我當時各個方面的成績都不錯,因為商科的要求比較高,讀出來也會有一個好工作,所以就在世俗的標準下,把自己推到了這個專業。

做了這個選擇後,我就在墨爾本大學讀了三年本科。

我當時讀的是會計和金融雙學位,課業壓力非常大,寒暑假還在國內的四大行和500強公司實習,整個節奏非常充實、忙碌。

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講,就是很內卷的狀態,這樣的生活狀態會讓人特別的空虛。那段時間一個人在海外非常孤獨,對於自己的未來很迷茫,也不知道自己是誰。

我當時問自己,以後真的想要從事這方面的工作嗎?

當一個「精英留子」,決心成為女道士

在墨爾本大學讀書時的法玥

從現實角度來講,我的專業很好,也能在澳洲拿到不錯的offer。我當時在澳洲實習期的工資是每月3~4千澳幣,轉正後能達到每月6~7千澳幣。

在海外,對於剛開始工作的留學生而言,這個薪資還算不錯。

但這些是世俗所期待的,不是我想做的。

在我周圍,大家就好像是一個羊群,只不過我們這個羊群就是跑得比較快。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你要跑出來其實也非常難。

前段時間,我和師父聊到這個話題,他說羊是群居動物,而猛獸是獨居。當你下定決定做好一件事情時,就是要忍受一段時間的孤獨。

在第一次跟師父聊完後,我變得很自由很輕鬆,之前困惑很久的問題好像找到了一點答案,生活狀態變好了很多。

我們這樣交流大概持續了一年,這期間我和師父會定期見面,找他聊一聊近期的疑惑和收穫。我們的相處有種亦師亦友的感覺,跟他交流的形式像朋友,非常接地氣,但他說出來的話像老師。

當一個「精英留子」,決心成為女道士

 皈依後的法玥

2023年,我決定正式皈依入道。

皈依本身沒有什麼硬性要求,年滿18歲就可以。皈依之後就是居士了,居士更像是我有這個信仰,但不從事這個行業,有的人可能一輩子都是居士。

在成為居士一年後,經過師父的考核,我成為了一名道士。

道士的考核不是試卷考試,而是師父從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來判斷你是否可以進入下一個階段。

考核也會出現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了解之後,師父覺得這個弟子的心性不好就不繼續帶下去的情況,或者雙方都覺得不合適,也不會繼續。

其實是一種雙向奔赴,居士也可以再換一個師父繼續相處,進而成為道士。

算上皈依前的修行,我已經修道三年多了,我越來越覺得,修行不是脫離生活,而是一種入世之法。

入世而不染,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道場。

我父母的教育方式,對我影響很深。

他們不要求我一定要考多少分,反而關心我在學校過得是否開心,也從來不會用獎勵機制來激勵我,會說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所以我很早就明白,無論是學習、工作、還是人生,真正持久的動力,來源於本心,而不是靠外在的誘惑或者壓力去引導的。

向內求,是我跟父母學到的第一課。

當一個「精英留子」,決心成為女道士

法玥

我們在國內的時候,對於很多傳統節日過得很隨意,但一旦到了國外,每一個傳統節日過得都會非常有儀式感。這是對故鄉和文化的眷戀。

所以那段時間我處於向外求索的狀態,也正是這種距離感,讓我更渴望能找到自己的根。

因為這樣契機和感受,我開始對道教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道教本身有非常紮實的修行系統,又強調務實自省,同時風格很低調內斂。有一種默默做自己,不追趕時代潮流的踏實感。

所以,道教對於我而言,既有文化上的認同,又有哲學上的吸引,最終引導我走上了修行的道路。

最初我和大家一樣,通過聽書、看網路上的解讀、刷社交媒體平台上的視頻來了解道教文化,同時也會看道教書籍。

後來就認識了我師父,在這之前儘管我抱著入道的念頭,但一直沒有遇到好的師父能帶我進來。

師父對我的修行路至關重要,他的帶領,為我前期的修行打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當一個「精英留子」,決心成為女道士

法玥在武當山

現在不是有個詞叫「道系青年」嘛,很多年輕人其實對道教文化很喜愛,被它的精神內涵所吸引。

但其實,網路上宣傳的內容是有一定偏差的。

比如,道教提倡「無為」,大家會認為道家追求的是躺平、擺爛、反內卷。

但我們講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不妄強求,不違背自然規律,順應事物的本性和規律而為,同時減少過多的慾望和雜念的干擾,才能實現內心的清凈和平。

現在會有很多人受到道教文化的吸引來找我,諮詢和授課加起來,目前我接觸過的學員大概有幾百個人。

有些人是為了解決自身的困惑,需要一定的解答引導;也有些很多人是想入道。

因為我接觸到的信士海外華人和留學生偏多,所以遇見想專職修行的人,我一般會先給他們推薦中英雙語版《道德經》,等他們讀完後交流下想法。

這個過程不是為了看到對方的誠心,而是在讀書的過程中,想清楚自己是否真的想往這方面走。

或許他會覺得道教遠沒有影視劇里展現得那麼玄妙,也達不到他想要的結果。

當一個「精英留子」,決心成為女道士

法玥推薦給想專職修行人的第一本書

從我接觸到的學員來看,真正能入道的五十個人里能有一個就已經很不錯了。專職做道士,需要沉下心來學習大量的經典,並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也要有非常大的毅力和決心。

之所以說道教沒那麼玄幻,是因為深入了解會知道,道教講的是一種天時地利人和,這個「道」不是道理,也不是道路,而是天地的本源,宇宙的法則,是萬物運行的規律。

如果只看到表面,就會覺得很神秘。

當一個「精英留子」,決心成為女道士

法玥

我父母對我的要求是希望我在社會上能安身立命,有飯吃,活得開心就行。

海外留學這些年,單是墨爾本大學讀書一年學費就有二十五萬人民幣,加上住宿和生活費每年差不多要四五十萬人民幣,算起來整個費用是很大一筆數額。

但他們沒有要求我出國留學後一定要賺很多錢,對他們有金錢的回報,而是想讓我拓展自己的眼界。

未來,我並不是說一定要成為什麼樣的道士,而是計劃這段時間我學些什麼樣的內容。

先向內學,如果有機會,我把握住就好了。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