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美人在骨不在皮。」但其實遇上「頂級魅魔」,有時候連「骨相」都可以直接忽略。
01
為什麼有些人長得平平無奇,但就是很「耐看」?
第一,「動態美」遠大於「靜態美」
五官單獨拿出來都不及格,但是湊在一起就莫名的和諧,這其實是因為這個人的「動態」更好看。
什麼叫「動態美」,就是一個人的談吐舉止,表情儀態讓人覺得舒服、有氣質。
這也是為什麼,有時看見一些高顏值的人駝背、滿口髒話、表情猥瑣、行為不端時,會在視覺上就感覺對方的面相變醜了。
人的骨相越立體,就越顯瘦;人的呈現越立體,就越有路人緣(純惡人除外)。
這就好比一張平面照片說明不了什麼,而一段視頻包含的真實信息更全面。
因為人物越立體,就越容易獲得真心理解自己的群體,大眾就越不會單純以顏值去判斷他們的好壞。
第二,「好看」是有「附加值」的
人對另一個的「印象分」始於顏值,但絕不止於顏值。
舉個例子,演員黃渤的長相其實一般,但是在很多影視作品、綜藝節目、主持活動中展現了自己非凡的情商、應變能力,他智珠在握,氣質型魅力四射,誰又會在意那張臉到底好看與否呢?
所以,一個人給別人的觀感,是有附加值的,如果某人具備某項突出優點,大腦會將其顏值評價自動上調。
比如,一個普通的老頭兒出現在街頭,並不起眼兒,但是倘若有人告訴你他就是諾貝爾獎獲得者,瞬間就會對其產生「掃地僧」一樣的敬意,不起眼就變成了低調,普通就變成了親民。
《神經美學》中曾提到過,當一個人表現出有趣或智慧時,大腦會分泌多巴胺,這種愉悅感會與對方的面孔建立神經聯結。
所以,當我們對某個人產生「濾鏡」時,往往是因為對方的綜合價值在發揮作用。
02
如果別人覺得你好看,那麼總會自帶一些「紅利」。
我們不把這個定義為膚淺的「顏值紅利」,可以叫「吸引力紅利」。
普通人可以長得一般,但如果能有意識地去培養自己的「人格魅力」,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自己做事的成功率。
我們普遍存在的3個最基礎的問題,通常都因忙碌而無暇顧及,但是只要稍加留意,就能提高自身的魅力值。
1)表情管理
普通人沒有機會上真人秀,所以很難有第三視角來看到自己的表情是否美觀,但這個很重要。
因為如果連自己都覺得不好看的表情,別人大概率也不會覺得舒服。
我們的表情習慣,很大程度上是被基因和周圍人影響的,所以需要有意識的去觀察鏡子里的自己,找到自己最美、最可愛、最親切、最妥當的表情,控制那些會引起自己和別人不適的表情。因為咱們也不是要成為喜劇演員,不需要刻意扮丑或者搞怪。
2)氣味管理
很多人的脾胃都不太健康,所以會有口氣,這在近距離的交流中,不僅會讓對方的感受變差,同時自己也會因對方的一些微表情和小動作而產生自卑心理,如果是在聊很重要的事情,就直接被干擾了。
特別是有抽煙習慣的人,口臭混雜著煙臭,簡直是毒氣彈,自己可能不知道,但一開口,別人真的需要閉氣了。
可以定期洗牙、每天刷牙、漱口,也可以備好口噴,最重要的是去查一下幽門螺旋桿菌,或者調養脾胃、肝。
還有體味,每個人都或輕或重,不同味道的體味,如果不太好聞,就要有意識的去改善,比如止汗露、香水、勤洗澡等等方式。
之前上班上學的時候,經常被誰的鞋臭暈,即使穿著鞋子,也擋不住臭味。其實很簡單,勤刷鞋、勤洗腳、勤換襪子,不要懶,懶了會無形中推開很多人。
無論怎樣,讓人覺得乾淨是很重要的。而氣味就是很關鍵的因素。
3)聲音管理
有些人的說話聲音真的好聽,我一個女性朋友、我老公都是這樣,簡直是老天爺賞飯吃。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天生聲音好聽,怎麼辦呢?是可以被訓練的。
其實聲音難聽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普通話不標準」,我的意思並不是說方言不好聽,你看粵語、吳儂軟語都挺好聽。
如果用方言的方式來說普通話,很多情況下,就顯得聒噪。
我昨天去一個茶館辦公,旁邊幾個人在用「方言式的普通話」聊天,聽起來像吵架,聽得我腦仁疼。
因為普通話的不熟練,所以講起話來就格外用力,越用力就越難聽。
但是,也並不是所有人都在普通話不好的情況下聲音難聽,這就是聲音條件和說話習慣的問題了。
可以網上搜一些聲音訓練的視頻,也可以自己有意識的放慢說話速度,減小音量,去做一些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