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元首近期能否實現會面充滿變數,中國國際關係學者吳心伯指出,北京和華盛頓的外交關係史上有過兩次「大交易」(grand
bargain),能否在如今的戰略博弈情形下達成第三次「大交易」,將影響亞太安全格局。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上星期四(10月9日)舉行公開講座,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兼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吳心伯,以英語主講「兩種前景敘事:亞太地區安全格局演變」。
吳心伯研判,亞太地區未來的安全格局,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美關係。其中一種可能的情形是,中美走向嚴重衝突,區域內因而出現分裂對抗局面,「某種程度上重回我們所熟悉的冷戰時代」。
不過,中美曾兩度在冷戰背景下達成「大交易」,如果能再次實現,則可以帶來合作、對沖和競爭並存的格局,而這第二種情景更有利於區域安全。
關鍵問題是,如今深陷激烈地緣政治經濟博弈的中美兩國,能否達成第三次「大交易」?
吳心伯從歷史談起指出,上世紀70年代,時任美國總統尼克遜訪華,美國由遏制中國轉向對華接觸,在台灣問題上採取「一個中國」政策,中國則與美國合作共同應對蘇聯的擴張戰略,這是雙方的第一次「大交易」。
第二次「大交易」發生在冷戰結束後的上世紀90年代。美國繼續對崛起中的中國採取接觸政策,同時重申一中政策。此時的中國也加入美國主導的國際經濟和安全體系,雙方在朝鮮半島核問題等地區熱點議題上展開合作。
吳心伯認為,要想實現第三次「大交易」,意味著美國應停止以戰略競爭的名義遏制和打壓中國,再次確認過去所堅持的一中政策。
《華爾街日報》9月曾引述知情人士報道,在美國總統川普渴望與中國達成經貿協議之際,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尋求川普在台灣問題上讓步,正式表明反對台獨。
至於中國能在第三次「大交易」中提供什麼,吳心伯研判,北京會在經濟和安全兩方面作出積極回應,包括增加對美商品採購、繼續購買美國國債、恢復稀土出口、進一步向美企開放服務業,以及降低台海緊張情勢等。
圖為美國前總統尼克遜(Richard Nixon)1972年2月21日訪問中國期間,與毛澤東握手。(美國聯邦政府)
他說:「這與我們過去所見的情況頗為相似。唯一不同的是,中國這次能提供比以往更多的經濟利益,因為中國的經濟和金融實力已經顯著提升。」
在回答現場提問時,吳心伯提到,中國的最大優勢在於政策延續性,當局決定做的事通常都能實現,這正是美國的弱項;而中國的創造力、市場活力曾經不如美國,是一大戰略弱點。但他認為這種情況已經發生變化,並以阿里巴巴、華為、深度求索(DeepSeek)等科技民企為例稱,市場力量和民間社會正推動中國的創新發展。
他也說,美國的頭號戰略優勢是華盛頓的全球盟友網路,以及遍布世界各地的美軍基地,「儘管川普可能並不認為這是美國的資產,反而更像是一種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