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斷言\”Optimus的價值將超越特斯拉汽車\”時,全球資本市場的目光再次聚焦人形機器人賽道。
10月15日,特斯拉向中國供應商三花智控拋出6.85億美元執行器訂單的消息,直接點燃A股機器人板塊——三花智控漲停,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集體飆升。
這並非偶然:從Fremont工廠的測試裝配線到鎖定核心供應鏈,Optimus的商業化進程已進入倒計時。華創證券研報直言,這場\”機器換人\”的革命將重塑製造業、服務業甚至家庭場景的底層邏輯,而中國供應鏈正成為馬斯克野心的關鍵支點。
雖然人形機器人距離應用落地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就像馬斯克說的,「每個家庭都會有一個人形機器人」的目標,也一定是必然實現的。因此,馬斯克也在加大人形機器人的投入。
從汽車到機器人:馬斯克的\”第二增長曲線\”邏輯
馬斯克從不掩飾對Optimus的野心。在2025年第三季度財報會上,他首次披露\”小批量測試裝配\”進展,並明確2026年交付目標。此次三花智控的巨額訂單,則進一步驗證了供應鏈的成熟度——線性執行器作為機器人的\”關節\”,其精度和成本直接決定量產可行性。
資本市場用真金白銀投票:人形機器人賽道已從概念走向業績兌現期。據特斯拉內部測算,若Optimus單價控制在2萬美元以內,其全球市場規模將突破百萬台,對應千億美元級營收。而馬斯克的終極目標更宏大——通過規模化量產壓低成本,讓機器人像智能手機一樣滲透至家庭、醫療、物流等場景。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在機器人領域的布局並非一時興起。早在2021年的人工智慧日上,馬斯克就首次展示了人形機器人的概念。經過四年的技術積累和迭代,如今的Optimus已經具備了更成熟的運動控制能力和更強大的AI演算法支持。
從技術參數來看,第二代Optimus的關節靈活度提升了40%,能耗降低了25%,這些改進都為其商業化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特斯拉選擇此時加速推進Optimus量產計劃,也反映了其對未來勞動力市場的預判。
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加劇和製造業用工成本持續上升,能夠24小時工作、不會疲勞的機器人將成為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的重要方案。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的預測,到2030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1000萬台,其中人形機器人的佔比有望突破15%。
拆解Optimus產業鏈:誰在分食萬億蛋糕?
三花智控的漲停僅是序幕。Optimus的量產將帶動三條核心賽道爆發:
三花智控的線性執行器訂單僅是冰山一角。Optimus全身需搭載28-40個關節模組,涉及諧波減速器(如綠的諧波)、伺服電機(匯川技術)等關鍵部件。中國廠商憑藉成本優勢和技術迭代速度,已佔據特斯拉供應鏈70%份額。
以三花智控為例,其研發的線性執行器在精度和耐用性方面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公司財報顯示,2025年上半年機器人相關業務營收同比增長320%,毛利率維持在35%以上。這種高增長、高毛利的特徵,正是資本追捧的重要原因。
除三花智控外,國內諧波減速器龍頭企業綠的諧波也在加速擴產。據了解,該公司新建的蘇州工廠將於2026年投產,屆時年產能將達到50萬台,足以滿足Optimus初期量產需求。在伺服電機領域,匯川技術、埃斯頓等企業也在積極布局高精度伺服系統,這些產品不僅應用於工業機器人,未來也將成為人形機器人的核心部件。
Optimus的\”大腦\”依賴高性能AI晶元。
特斯拉自研的Dojo超算與英偉達GPU構成算力底座,而寒武紀、地平線等中國企業的視覺感知方案正加速替代海外供應商。\”機器人對低功耗、高算力的需求,與自動駕駛晶元高度重合。\”一位行業分析師指出。
具體來看,Optimus的AI系統需要處理三大類任務:環境感知、運動控制和決策規劃。在環境感知方面,特斯拉採用了多感測器融合方案,包括高精度攝像頭、毫米波雷達和激光雷達。這些感測器產生的海量數據需要強大的邊緣計算能力來處理,因此AI晶元的性能至關重要。
目前,特斯拉主要使用自研的D1晶元搭配英偉達的Orin晶元構成計算平台。不過,考慮到成本因素,未來可能會引入更多中國供應商。寒武紀最新發布的MLU370-X8晶元在機器人視覺處理測試中表現出色,功耗比同性能的英偉達產品低15%,這使其成為潛在的替代選擇。
在演算法層面,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技術積累為其機器人項目提供了重要支持。Optimus採用了與Autopilot同源的神經網路架構,能夠實現快速的環境學習和行為預測。這種技術遷移不僅縮短了開發周期,也降低了研發成本。
立訊精密、埃夫特等企業已為Optimus提供裝配線解決方案。未來,機器人本身的製造過程或將由另一批機器人完成——這種\”自循環\”模式一旦跑通,生產成本將呈指數級下降。
在製造環節,特斯拉採取了與傳統汽車生產完全不同的策略。由於人形機器人的結構更為複雜,傳統流水線作業方式效率較低。為此,特斯拉開發了模塊化裝配系統,將機器人的生產分解為多個獨立單元,每個單元由專門的協作機器人完成組裝。
這種生產方式對自動化設備提出了更高要求。立訊精密為特斯拉提供的柔性裝配線,可以快速切換不同型號機器人的生產,切換時間控制在30分鐘以內。埃夫特開發的視覺引導裝配系統,則解決了精密部件對位難題,將裝配精度提升到0.01毫米級別。
值得注意的是,Optimus的量產還將帶動周邊配套產業發展。例如,機器人專用工具、測試設備、維護服務等細分領域都將迎來爆髮式增長。據行業估算,每台人形機器人的全生命周期配套產業價值可能達到其售價的50%以上。
人形機器人的未來想像
馬斯克曾預言:\”未來每個家庭都可能擁有一個機器人。\”這一願景的背後,是Optimus設計邏輯的根本變革——它並非工業機械臂的升級版,而是以\”通用性\”為核心的全新物種。
在特斯拉的藍圖裡,Optimus初期將承擔工廠搬運、倉儲分揀等重複勞動,但長期目標直指C端市場:照顧老人、輔導兒童、甚至成為家庭\”管家\”。高盛報告顯示,若人形機器人滲透率達成10%,全球市場規模將超5萬億美元。
從技術演進路徑來看,Optimus的商業化將分三個階段推進:
第一階段(2026-2028年):主要應用於工業場景,執行重複性體力勞動。這個階段的機器人功能相對單一,但可以通過軟體更新不斷擴展能力邊界。
第二階段(2029-2031年):進入專業服務領域,如醫療護理、教育輔助等。此時的機器人將具備更強大的AI能力和更精細的操作技能,能夠完成部分需要判斷力的工作。
第三階段(2032年後):全面進入家庭場景,成為真正的\”通用機器人\”。這個階段的機器人將像智能手機一樣普及,能夠理解自然語言指令,自主完成複雜任務。
在AI演算法方面,特斯拉正在構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訓練數據集。通過影子模式收集的真實場景數據,可以不斷優化機器人的決策能力。同時,基於大語言模型的對話系統,將使機器人具備更自然的人機交互體驗。
從社會影響來看,人形機器人的普及將深刻改變就業結構和生活方式。麥肯錫研究報告指出,到2035年,機器人可能替代全球約20%的工作崗位,同時創造15%的新職業。這種結構性變革需要政府、企業和教育機構共同應對。
當特斯拉的供應鏈名單越來越長,人形機器人賽道的\”iPhone時刻\”已然臨近。Optimus或許只是起點:隨著中國供應鏈的深度參與,這場由技術、資本與需求共同驅動的革命,或將催生下一個十年最大的科技投資主線。正如馬斯克所說:\”我們不是在製造機器,而是在創造未來勞動力的新形態。\”
從更宏觀的視角來看,人形機器人的發展不僅關乎商業競爭,更是人類科技文明演進的重要里程碑。當機器能夠像人類一樣思考、行動時,我們將面臨全新的倫理挑戰和社會變革。但無論如何,這場由馬斯克引領的機器人革命已經勢不可擋,而中國製造正在這個歷史進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關鍵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