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6 10 月

女外賣員說哭全網:媽媽嫁了5次 每次害全家做驢

原生家庭的不幸,真的對一個孩子影響非常大嗎?

我以前是有所懷疑的,直到我通過《壹次訪談錄》看了20歲女外賣員李生的故事。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325148279462-2\”);});

李生三歲那年,父母離婚。

父母離婚後,父親沒有帶李生走,後來即使父親就住在隔壁村,也從來沒有來看過她。

母親則在離婚後沒多久,將李生丟在了姥姥家,不管不顧。

更要命的是,李生的母親先後嫁了5次,而且每次都害全家做驢。

所以,李生平等地恨每一個爸。

原生家庭的不幸猶如一堆沒有營養的爛泥,李生在這堆爛泥里,變異生長。

一個連口水都不敢吞咽的孩子

種子被種下後,慢慢地在泥土裡生根發芽,等過上一陣,就能看到它破土而出的樣子。

在沒有營養的泥土裡,破土而出的種子,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李生就是這樣的種子。

父母離婚十年後,也就是李生13歲剛上初中那年,種子破土而出,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比如:她覺得口水裡含有病毒,不敢吞咽口水,所以每當嘴裡有口水的時候,她總忍不住吐出來。

先是吐在紙上,紙用完後,又吐在衣領上。

再比如:她走路的時候,總覺得後面有人跟著她,總忍不住強迫自己往後看。

姥姥帶著她去看醫生。

醫生說她這是「抑鬱症和強迫症」。

然而,問題的根源就在於種子被播種到了,「不幸原生家庭」這堆沒有營養價值的爛泥里。

20歲女外賣員說哭全網:媽媽嫁了5次,每次害全家做驢,我平等地恨每一個爸爸

從心理學的依戀理論來說,孩子嬰兒期時,在照顧孩子的人(一般是父母)的影響下,會形成四種依戀類型:安全型、焦慮型、迴避型、混亂型。

這些依戀類型會深刻影響孩子長大後的人際關係。

在不幸的原生家庭里長大的孩子,大概率會是焦慮型、迴避型、混亂型的依戀模式。

像李生就是典型的同時具有焦慮、迴避和混論三種依戀模式。

由此可見,原生家庭的不幸,對一個孩子有著非常大的影響。

投胎就像買彩票,有人很幸運,中了頭獎,生在一個幸福的家庭里;有人很不幸,生在一個不幸的家庭里。

對於生在不幸家庭里的孩子來說,就不得不負重前行,開啟自救模式。

李生在與「強迫症與抑鬱症」的較量過程中,取得了革命性勝利。

20歲女外賣員說哭全網:媽媽嫁了5次,每次害全家做驢,我平等地恨每一個爸爸

從學校出來後,李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奶茶店、蛋糕店。

她最喜歡的還是送外賣,因為上下班自由。

空閑時,她還會畫畫。應該說,李生的自救很成功。

你看她如今都能面對鏡頭,接受《壹次訪談錄》的訪談了。

然而,我們回過頭來看李生的母親,這顯然就是一個自救失敗的案例。

李生的母親離婚後,前前後後經歷五次婚姻。

不難看出,李生母親的每次婚姻,也算是一種「自救」行為。

只是,這種「自救」很失敗,不僅給家人帶來了沉重的負擔,而且還深深地傷害了李生。

李生在訪談節目中有提到,母親被丈夫家暴後,舅舅要去給母親撐腰;丈夫吃軟飯,姥姥、舅舅還要從給錢接濟母親。

另外她還說,母親的每任丈夫,都沒有給過她關愛。這也是她為什麼平等地恨每一任爸的原因。

20歲女外賣員說哭全網:媽媽嫁了5次,每次害全家做驢,我平等地恨每一個爸爸

我們雖然無從得知李生的母親到底經歷了什麼,才會如此熱衷「找男人」。

但是,她的行為背後,定然是在滿足某種心理需求。只是很不幸,她選擇了一種錯誤的方式。

那麼,被不幸的原生家庭影響後,如何正確自救?

自救不是遺忘過去,而是學會與過去共存。

當一個人能說出「我的家庭傷害了我,但我可以選擇如何生活」時,也就開啟了正確的自救模式。

奧地利心理學家維克多·埃米爾·弗蘭克爾有句名言:

「在刺激與回應之間我們有選擇的自由」。

弗蘭克爾本人正是這句話的實踐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弗蘭克爾因為有著猶太人的身份,被關押到了奧斯維辛集中營。

奧斯維辛還有另外一個稱呼——死亡工廠。

這裡大約有110萬人被殺害。

弗蘭克爾的家人幾乎全部遇難。

然而就是在這地獄般的環境下,弗蘭克爾發現,即使身體被囚禁,人的精神仍然可保持自由。

他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中寫道:「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後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自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所以,即使有被原生家庭的不幸所影響。

依然可以作出選擇,選擇用何種態度和生活方式來「自救」。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