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6 10 月

我國有多少財政供養人員?多少人算合理?

我國有多少財政供養人員?多少人算合理?

我們總聽人說「財政負擔重」,一個縣城要養多少「吃財政飯」的人。

但有沒有想過,這個「財政供養人員」的隊伍,到底有多龐大?

多少人算合理,多少人算多呢?

過去不少研究都覺得,咱們的公共部門人有點兒多,精簡機構這事的空間還很大。

之前有學者發現,公共部門的規模和經濟增長之間,就像一個倒過來的「U」形:一開始,人多點能促進發展,但人再多下去,就成了拖累,甚至會搶了社會上其他工作的飯碗。

簡單說,咱們龐大的人員規模,不僅讓財政壓力山大,而且似乎也沒讓整個國家的運轉效率跟著提上去。

當然,也有人不這麼看。

他們覺得,問題不在於人「絕對」多,而是「不該多的地方人擠人,該有人的地方沒人干」,是結構出了問題。

可惜的是,想搞清楚具體數字太難了,因為2009年之後,官方就不再公布詳細數據了。

這讓後面的研究,總有點「盲人摸象」的意思,靠著零星的調查,很難拼出一幅完整的畫像。

好在,最近復旦大學的三位學者(張軍、馬欣榕、劉志闊)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他們從各種官方統計的犄角旮旯里搜集數據,估算出了中國財政供養人員的真實規模和結構,總算填補了這些年的數據空白。

今天,我就借著他們研究里的乾貨,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開始討論之前,首先要知道財政供養人員包含了哪些,不要簡單的將其等價於公務員。

財政供養人員,通俗來說就是由國家財政(也就是老百姓交的稅)直接發工資或承擔福利的人。

他們的工作單位屬於政府部門或公立機構,相當於 「吃公家飯」 的群體。

不過這個概念有不同的範圍,我們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理解:

首先最核心的 「鐵飯碗」——公務員和在編事業單位人員

這部分人是財政供養的 「主力」,特點是有正式編製、工資福利全由財政兜底。

首先是我們常說的公務員,比如政府里的科員、公安局的警察、法院的法官等,他們的工資、獎金、社保都來自財政預算。

關於全國公務員總數的問題,人社部僅對外公布了兩次統計數據,即2015年和2016年。

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底,共有公務員719萬人。

此後,人社部就沒有繼續再對外公布相關數據,顯然這不是由於數據缺失或統計能力不足導致。

其次是事業單位在編人員,像公立學校的老師、公立醫院的醫生、圖書館的管理員等。

不過事業單位也分三種情況:

第一類是全額撥款的,工資全部由財政發。

比如縣城的小學老師,不管學校學生多少,每月工資準時到賬。

第二類的是差額撥款的,財政出一部分,單位自己掙一部分。

比如三甲醫院的醫生,基本工資由財政保障,但績效獎金要看醫院的診療收入,效益好時能拿高薪,差時可能打折。

第三類的是自收自支,財政不管,單位自己掙錢發工資,這類正在逐步轉企,比如部分招待所,賓館,設計院,報社等單位。

然後,是範圍更廣的「泛體制內」人員——離退休人員和編外人員。

這部分人雖然沒有編製,但福利或工資仍由財政承擔。

離退休人員不用多說,機關事業單位退休的幹部、職工,他們的養老金由財政統籌支付。

而編外輔助人員,比如輔警、環衛工人、社區網格員等。他們沒有編製,但工資實際由財政負擔。

這裡要特別說一下,很多人搞混的國企員工,像中石油、國家電網的職工,他們的錢是企業自己掙的,不算吃財政飯。

還有些政府部門通過第三方公司雇的臨時工,比如食堂大廚,那也不算。

所以,那到底有多少財政供養人員呢?

這篇研究基於多個來源的官方統計數據,給出了三個統計口徑。

最大口徑的是包含了離退休人員和編外輔助人員的廣義範疇,測算值為7606萬人。

中間口徑是編內外在職人員和離退休人員之和,加一起大概有6846萬人。

最小口徑就只統計了編內在職人員和離退休的,測算值為6385萬人。

不過這個數據也只能統計到2020年,再往後的數據也因為不全,沒辦法統計了。

不過還是可以從這份研究報告中看到一些趨勢。

第一個趨勢:人越來越多,而且結構越來越「怪」。

雖然嘴上說著編製「只減不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強調要「嚴控財政供養人員規模」。

但實際上,這股增長的勢頭並沒被真正剎住。

從2004年到2020年,財政供養人員(中間口徑)從5212萬增加到6846萬,平均每年多出100多萬人。

到2020年,每100個中國人里,差不多就有5個人是靠財政養著的。

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勞動力,湧向了機關事業單位。

為什麼會這樣?

一方面是退休的人多了,另一方面,就是典型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先看退休的。

2020年,吃財政飯的人里,有近四成已經不在崗了。

離退休人員從2004年的1468萬,暴增到2687萬。而且,2022年機關事業單位的平均退休金接近6000塊,是企業退休人員的兩倍。

隨著老齡化加劇,這塊開銷只會越來越重。

再看「對策」。

長期以來,改革的重點都是嚴控「編製」,可結果呢?

編製的「正門」是關小了,但編外的「後門」卻越開越大。

2004年全國編外人員才215萬,到2018年就飆升到442萬,翻了一倍還多。這些人不佔編製,但工資照樣得財政出。

這種做法,實際上只是把問題從左口袋換到了右口袋。

第二個趨勢:人都在基層,形成一個巨大的「金字塔」。

這麼多人,都在哪兒呢?

答案是——絕大部分都在基層。

研究顯示,省、市、縣三級供養人員的分布,越來越像個金字塔。

以財政和稅務系統為例,超過70%的人員都擠在最底層的縣級單位。

這說明,這些年機構改革「上緊下松」,越到基層,人越多。

這背後其實也暴露出幾個問題。

首先是,越是窮的地方,吃財政飯的人越多。

很多人口小縣,財政狀況已經嚴重失衡。

去年《半月談》報道的烏蒙山A縣,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一年稅收才4.14個億,但光給體制內人員發工資,就要花掉26個億,是稅收的6倍多!

錢從哪來?靠中央「輸血」。

2023年,中央給地方的「轉移支付」首次突破了10萬億大關。

全國31個省,有22個一半以上的收入都靠中央補貼,西藏、青海這些省份甚至超過70%。

這又揭示了兩個殘酷的現實:

一方面是相當多經濟欠發達地區,沒有自己的財力,基本靠中央的輸血來維持運轉。

另外一方面,雖然大頭還是在依靠財政轉移支付來維持,但問題是,轉移支付並不是說下面的缺口有多少,上面就給多少,也不是專門用來給基層體制內發薪的,中間的缺口還是需要由縣城自己來填補。

在土地財政難以為繼的當下,地方填補缺口的壓力越來越大,上面維持現有轉移支付規模的壓力越來越大。

這又可以和前段時間國家審計署調查發現,66縣個出現了挪用學生餐補的事情,很多地區正在琢磨著如何獲得更多的收入,各種由地方財政「創收」引發的奇葩事情,也層出不窮。

這些其實都不是什麼個例,而是普遍情況的縮影。

寫到這裡,好像不知道再說些什麼了,

那就再給大家在科普一個基本常識:

那就是政府不會創造財富,財富都是老百姓自己創造的。

公務員其實不生產財富,他們的職責是分配財富,是維持機器的運轉,打個比方就是他們可以是汽車的冷卻劑、機油、剎車、變速箱,但唯獨不是汽車的發動機和汽油。

對汽車來說當然這些部件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汽車要跑起來的話,還是要靠發動機和汽油。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