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的選,你希望自己以怎樣的面貌走向生命終點?
A:乾乾脆脆嘎嘣一下死掉
B:緩慢失能,在病榻和照護中度過餘生
以現代人的精神狀態,我猜很多人會選 A。
最近也流行起來一個說法:健身的真正好處,不僅是減脂增肌、延年益壽,而是死的時候,可以嘎嘣一下乾脆利落。
圖片來源:小某書
網友們紛紛表示:種草了。
圖片來源:小某書
長期健身
死的時候真的是嘎巴一下嗎?
這句話怎麼理解呢?
大概意思是,長期規律運動、保持健康生活習慣的人,更可能避開糖尿病、高血壓等等與肥胖相關的慢性疾病;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免受病痛折磨,避開卧床、失能等毫無尊嚴的階段;直到某個時間點,迅速離世,乾脆利落。
這些討論聽起來不怎麼吉利,卻意外地戳中了很多人:
相比死亡本身,大家更害怕的是漫長而痛苦的衰退過程,被慢性病一點點剝奪機能,拖垮肉身。
「嘎嘣死」的調侃,實際上指向了一個理想的生命終點——
壓縮人生的失能和痛苦時期,讓生命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充滿活力、自主和尊嚴,直至最後一刻的到來。
這並非天方夜譚,而是現代預防醫學和健康科學正在努力實現的目標。
比壽命更值得追求的
是健康壽命
生命並不是簡單的年數,而是由質量和狀態構成。
想像兩個人:
A 活到 85 歲,但從 60 歲起就被糖尿病併發症纏身,視力衰退、腎衰竭、長期透析,晚年 25 年幾乎都在病床上。
B 活到 80 歲,前 78 年都能自由出行、自理生活,最後因心臟驟停安然離世。
A 比 B 多活了 5 年,但 B 的「健康壽命」更長,擁有了更高質量的晚年生活,也更加自由。
最早的時候,傳統公共衛生指標也只是通過死亡率、發病率來簡單粗暴地衡量疾病負擔,認為病得多、死得多就代表健康差。
但後來人們意識到,疾病導致的疼痛、失能、依賴他人照顧等等境況,同樣影響人的生命體驗,消耗著生命的價值。
在 1990 年的時候,世界衛生組織(WHO)、世界銀行與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聯合提出了一個新指標——傷殘調整生命年(DALY),用來衡量「因為疾病和傷殘而失去的健康生命時間」,來評估整體疾病負擔。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相對地,醫學上還有一個評價指標叫做健康期望壽命(HALE),指我們能「完全健康生活」的平均年數。
例如根據 WHO 數據,中國人在 2021 年的健康期望壽命是 68.6 歲。也就是說,平均而言,我們有 68.6
年可以在無嚴重疾病或失能的狀態下生活。
準確地從醫學角度來說,大家所期待的理想中的「嘎嘣死」,肯定不是心梗這樣的英年早逝。
而是在達到「健康期望壽命」的前提下,同時減少「傷殘調整生命年」,從而壓縮生命終點前的病痛期。
健康生活
確實能讓人走得更「乾脆」
斯坦福大學醫學教授詹姆斯·弗里斯曾在 1980 年的時候提出「發病率壓縮(Compression of
Morbidity)」假說。
他認為,慢性疾病正在取代急性疾病成為主要健康威脅,但可以通過改變生活方式,可以推遲慢性病的首次發病年齡,實現可以在固定壽命內,延長充滿活力的健康歲月,將疾病和失能期集中壓縮到生命的最後階段。
圖源:根據書籍《活著有多久》插圖製作
這種衰老模型,有些近似鳥類。
與人類相比,鳥類的「衰老期」通常更短促、隱匿,它們一生自由翱翔、積極運動,而後忽然結束生命,極少經歷漫長的生活質量下降過程。
1998 年,「發病率壓縮」假說首次得到了賓夕法尼亞大學一項研究的支持。
研究團隊從 1962 年開始,記錄 1741 名校友的吸煙狀況、體重指數(BMI)和運動習慣,並根據這三個因素將人群分為高、中、低三種健康風險等級,在隨後
8 年的隨訪中,研究評估了他們的累積失能情況。
結果顯示,健康風險更低的人,的確能夠推遲殘疾失能的時間,並更少經歷殘疾、失能的痛苦階段。
具體表現為:
●
較多吸煙、缺乏運動或體重超標的高風險組,在老年階段的累計殘疾程度大約是低風險人群的兩倍;
●
長期不吸煙、保持正常體重並堅持運動的低風險組,不僅在一生中殘疾更少,連失能出現的時間也更晚。
研究還發現,就算是在生命的最後幾年,那些保持健康習慣的人,生活自理能力也明顯更好,他們的殘疾程度大約只有高風險者的一半。
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是否最終去世,結果都一致。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5]
這項研究證實,經常運動、維持標準的身體質量指數、同時不吸煙,的確能夠壓縮失能期,讓晚年少遭罪。
類似的結論,也出現在另一項對弗雷明漢心臟研究(Framingham Heart Study) 數據的分析中。
這項研究納入了 5209 名 28~62 歲的男女、長達 46
年的隨訪數據,探討了不同體力活動水平與壽命及健康壽命的關係。結果發現,體力活動水平越高,無心血管疾病的健康期更長,壽命也更長。
《柳葉刀》發表的一項全球分析則從另一面印證了同一件事。
研究估算,全球缺乏身體活動,每年造成約 1340 萬殘疾調整生命年(DALY)的損失[7],並帶來 538
億美元的醫療成本與 137 億美元的生產力損失。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其意義絕不僅在於機械地延長壽命,更在於大幅提升活著時的生命質量和體驗,少花錢、少受罪。
給時光以生命
而不是給生命以時光
人生漫長,總是充滿不可預料的意外。
即便規律運動、健康生活,也無法絕對避免疾病:
一些由基因決定的癌症,仍可能發生;
所處地區的醫療條件與公共衛生環境,也會影響健康結局;
全球性疾病大流行或意外事故等外部因素,同樣可能改變生命終點的形態。
也因為這些不確定性,導致一些人抱有錯誤的期待,倡導及時行樂,對於健康生活嗤之以鼻,揚言選擇「過短命的人生」。
實際上,更有可能收穫的是短暫的「健康人生」,然後提早開始承受病痛折磨……圖片來源:《銀魂》
與其把它當作絕對承諾,不如把它理解為一種概率上的優勢:長期健身、健康生活的人更有機會過上舒適晚年生活。
人類對永生的渴望,從帝王煉丹到現代抗衰從未停歇。而現代醫學已經證實,人類的壽命終歸是有限的。
幸運的是,科學同時也提供了另一種答案:我們或許無法逃避死亡,但可以延緩衰退、減少痛苦。
運動、飲食、好好睡覺,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習慣,其實是對抗衰敗的溫柔方式。
它們讓身體的退場更從容,讓死亡不再是被病痛拖拽的過程,而是儘可能自由、清醒、輕盈地謝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