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7 10 月

95萬買個「院士」 荒誕對話揭開「學帽」買賣冰山一角

 花錢就能買個外籍「院士」頭銜?日前,知名學者、首都醫科大學前校長饒毅教授收到了一封措辭頗為「直白」的郵件。發件人「王超」公然宣稱可助其評上「歐洲科學院院士」,開價95萬元,還表示這是直接渠道的優惠價,市場價高達200萬元。

更令人震驚的是,賣方的「服務範圍」之廣,居然包括「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工程院」等知名學術機構。賣方毫不掩飾地明碼標價,彷彿在談論一件普通商品的交易。

這場荒誕的對話揭開了國內「學帽」買賣的冰山一角,暴露出學術界存在的挾「洋」自重、為「學帽」不擇手段的腐敗現象。

實際上,外籍院士頭銜被曝可以買賣並非首次。2024年,曾有一些高校、醫院、醫藥公司發文祝賀本單位有人當選為「歐洲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引發社會關注。如,西安一名90後博士當選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成為「世界唯一一位90後院士」。

很多網友質疑該外籍院士頭銜含金量不高,花40萬元就能買到。後據媒體披露,代辦「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頭銜是一家註冊於北京房山區的某傳媒公司。

院士之名,是社會對知識尊嚴的集體致敬。這種投機取巧的做法,不僅玷污了學術的純粹性,更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學術環境。

「洋院士」頭銜之所以有市場,一方面是一些人存在崇洋、媚洋、跪洋的心態,另一方面是「洋院士」在國內仍具有一定的光環效應。

究其根本,包括院士頭銜在內,國外的一些榮譽稱號在國內正式披露的信息十分有限。這種信息壁壘使得部分機構、個人得以利用公眾對國際學術榮譽體系的認知空白,通過誇大甚至虛構「洋院士」的含金量來謀取利益。更有甚者,為了一己之私,可能不惜動用公共資源,公款私用為個人榮譽買單。

這也給2025年中國兩院院士增選工作提了個醒,絕不能讓這股歪風玷污了中國「院士」稱號的學術純潔性與國際公信力。

學術榮譽評價的基礎是學術貢獻和社會認可,它不應、也不能用金錢來衡量和購買。對於一些機構與人員將「學帽」異化為可交易商品的行為,以及背後形成的隱蔽灰色產業鏈,必須採取「零容忍」的態度。

一方面可參考留學認證體系,建立國際學術榮譽認證系統,對境外各類「科學院」資質進行分級公示,破除信息壁壘;另一方面要強化全鏈條監督問責,對中介公司開展專項整治,審計部門也要重點核查此類公款流向,嚴防「買帽」行為侵佔公共資源。

更重要的是改革優化評價體系,杜絕摻水的「洋頭銜」與項目申報、職稱評定掛鉤,從根源上剷除利益土壤。

新時代,中國學者需要展現「不媚外、不盲從」
的風骨。破除崇洋心態,樹立學術自信,以紮根中國大地、服務民族復興的堅實成果,在國際學術舞台發出更加鏗鏘的中國聲音。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