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7 10 月

中國大V反智言論愈發猛烈,世界人民都笑了

項立剛:諾貝爾獎幫不了科技發展!反智言論愈發猛烈,世界人民都笑了

一個國家的科學精神不會死於批評,但會毀於傲慢。

當項立剛輕蔑地將諾貝爾獎視為無用之物時,日本科學家正在斯德哥爾摩領取他們的第26個自然科學獎。

「諾貝爾獎幫助不了科技發展」,項立剛的這一論斷在2025年的互聯網掀起軒然大波。

然而,就在他發表此言論的幾乎同時,日本科學家坂口志文和北川進分別摘得了202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及化學獎的桂冠。這已是日本第26位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得主。

一邊是對諾貝爾獎的不屑一顧,一邊是日本科學界的碩果累累。這種鮮明對比,引發了中國網民的深刻反思。

項立剛,這位通信行業的資深評論家,以其激進大膽的言論風格在中文互聯網獨樹一幟。

他曾在多個場合拋出引發巨大爭議的觀點。2024年11月,他聲稱中國需要通過一場戰爭來證明自身實力。

在九三閱兵後,他又以標誌性的「遙遙領先」話術抒發愛國情懷,不過這次將時間節點推向了未來,聲稱「中國將成為未來的第一軍事強國」。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就在發表「未來第一」論調的次日,項立剛又改口宣稱中國軍力「已經領先美國」。

中國大V反智言論愈發猛烈,世界人民都笑了

這種朝令夕改的言論風格,活脫脫展現出一個言論投機者的形象。

而今,他將矛頭指向了諾貝爾獎,稱其「幫助不了科技發展」。這種全盤否定世界最高科學榮譽的言論,立刻引發了網友們的強烈反響。

與項立剛的輕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科學家在2025年諾貝爾獎上的卓越表現。

坂口志文,這位日本科學家因發現調節性T細胞而榮獲生理學或醫學獎。他的研究揭示了免疫系統內部有一類「安全衛士」般的細胞,能夠監控並抑制免疫系統對自身組織的無差別攻擊。

這一發現對於我們理解免疫系統如何運作以及為什麼我們並不都會患上嚴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決定性意義。

另一位日本科學家北川進則因開創了金屬有機框架(MOF)
材料而獲得化學獎。評委會認為,獲獎者開發了一種新型分子結構,包含大空腔,分子可以在其中流入和流出。

研究人員用它們從沙漠空氣中收集水,從水中提取污染物,捕獲二氧化碳並儲存氫氣。這些材料為解決全球性挑戰提供了全新方案。

項立剛的言論在網路上迅速引發熱議,大多數網友對其觀點表達了不滿和嘲諷。

「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這句古老的諺語成為許多網友評價項立剛言論的高頻詞。

有網友一針見血地指出:「與其提升自己,不如貶低他人,這就是現在很多網路大V的邏輯。自己拿不到諾貝爾獎,就貶低諾貝爾獎的價值,彷彿這樣就能掩蓋我們在原始創新上的不足。」

還有網友從更廣闊的視角進行了分析:「當項立剛們貶低諾貝爾獎時,日本已經擁有了26位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得主。這種差距不是靠貶低別人就能彌補的。我們應該做的是虛心學習別人的長處,而不是沉浸在自我編織的優越感中。」

更有人直言:「項立剛的言論代表了一種危險的思想傾向——盲目自大、拒絕反省。如果這種思想成為主流,中國的科技創新將面臨嚴重危機。」

從196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卡爾文發現植物光合作用的「卡爾文循環」,到196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證明DNA是遺傳信息的物質載體,再到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探測到引力波,諾貝爾獎的背後,是人類認知能力和水平的不斷提升。

諾貝爾獎更見證了人類改變世界、改變自身生存和生活狀況的努力探索。青黴素的發現挽救了千萬個生命;對半導體的研究和晶體管效應的發現,使電子學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撥快了自動化和信息化的步伐。

項立剛的言論並非孤例,反映了當前互聯網環境中一種不健康的傾向。

中央網信辦在全國範圍內部署開展了為期2個月的「清朗·整治惡意挑動負面情緒問題」專項行動,著力整治的問題之一就是「挑動群體極端對立情緒」。

項立剛的言論恰好符合這一描述,通過貶低國際科學獎項來煽動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

與此同時,過度渲染消極悲觀情緒,通過炮製所謂熱搜詞、熱門梗、表情包、語錄段子等,過度自我矮化或者渲染頹喪消極負面情緒,也是此次網信辦專項行動的重點整治對象。

項立剛否定「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智慧,將其貶低為不切實際的幻想。他荒謬地主張「戰爭是低成本解決方案」,甚至提出了「戰爭消弭民族仇恨」的奇談怪論。

這種極端言論與他對諾貝爾獎的輕蔑一脈相承,反映了一種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思維模式。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