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舌頭酸成這樣,
難道真是領導的意思?
今年又有兩名日本人得了諾獎,提前一半時間完成了30個諾獎的目標,我覺得還是值得我們這個最熱愛學習的群體學習《被取笑的日本人,又給我們上了一課》
結果就捅了公牛窩,被詈罵不止。
今天看到這幾十年來棍法最好的京城一家日報宏論《拿沒拿洋獎,都不是定義中國發展水平的指標》,忍不住又想說幾句。
這個報紙的棍法,向來有乃祖之風。先朝你臉上啐一口,然後問大家一個人朝自己臉上吐還不洗臉對不對?
當然不對,於是他不是左拐就是右拐。
同理,誰拿諾獎定義中國的發展水平了?
我沒看到。
當然,對著空氣戰鬥他們最有經驗,拋開事實不談也是基本棍法,關鍵是站位。
文章毫不避諱這個意圖:
有些人由此認為,中國的科研體制就是不行。
「諾獎焦慮」會在無形中催生妄自菲薄的社會心態。
他又一眼看穿了不可告人的人心、意圖……
但奇怪的是,同樣是這張嘴,屠呦呦獲獎時卻是另一個腔調:
那究竟好是不好呢?
看起來只要不是中國人獲獎,諾貝爾獎就是錯的。
但也不盡然。比如有兩個中國人獲了諾獎其他類別,就導致諾獎官網常年報錯了。
總結一下,應該是中國官方推薦的人獲獎了,就是正確的;否則,就是利用諾獎反華,是一大發明。
當然也有意外之喜,比如屠呦呦,連中國的院士都不是,結果還獲獎了。
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中國的院士水平遠高於諾獎。
以此觀之,中國人獲不獲諾獎,確實沒有任何意義;日本人獲了獎,只需要放出胡錫進就能解決:都發錢等於不發錢,多拿獎等於沒拿獎。
而且,這也能證明,中國的科研體制,不但優於西方,也優於東方的日本。
為此,我們的媒體,現在已經很擔心日本科研的未來了。
早在10年前的2015年,參考報就刊文稱《日本諾獎驚人背後深藏危機》。擔心日本人過於追求諾獎,反而丟了初心、忘了使命。
公公們操心君上的身體,當然不是沒有道理的,這體現了對全人類命運的擔當。
對於有人藉機攻擊中國的科技體制,我認同這篇文章的觀點:一些別有用心者之所以熱衷於用諾獎數量來「敲打」中國,只是為了通過這種簡單對比,論證中國體制「不適合」創新,從而否定中國的發展道路,為「西方優越論」添加註腳。
完全認可,我國的體制,包括但不限於科技和整體道路,不但優於西方,也優於歷史上任何時期,因此,要不要改革、怎麼改、何時改,都要自己掌握節奏。
至於他們西方那一套做法,都是歷史文件,不具備現實意義。
說到這裡,我要嚴肅批評錢學森。
2005年,94歲的錢學森對溫總說:「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這是很大的問題。」
這個被稱為「錢學森之問」的話題,我認為存在很大問題。
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這個前提就錯了,完全無視遙遙領先的發展成就。
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這是攻擊我國的教育體制。
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這是攻擊我國的科技體制。
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這是攻擊我國的人才制度。
這麼一看,「錢學森之問」幾乎完全符合這家媒體包藏禍心的定性。
可能要過問一下錢老所在的組織,此人平時表現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