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8 10 月

校園餐又起風波,只能填「滿意」「非常滿意」

校園餐又起風波,只能填「滿意」「非常滿意」

近期,又一校園餐問題引熱議。

10月14日,遼寧鞍山鐵西區實驗學校被曝光要求學生在《校園餐學生滿意度問卷調查表》只能填寫「滿意」或「非常滿意」,曝光視頻里,學生用橡皮擦將選了「一般」和「不滿意」的痕迹都擦掉。

10月15日,鐵西區教育局就此事作出回應:鐵西區委、區政府立即責成區紀委、區教育局等部門已組成聯合調查組,將全面核實處理此事。目前已重新啟動不記名問卷調查工作,力求真實聽取學生意見,確保調查過程的客觀公正。聯合調查組後續將依據調查結果,對發現的任何違規行為依法依規嚴肅處理,並追究相關責任人責任。

10月15日,鐵西區教育局發布情況說明回應這一事件/圖源:鐵西區教育局

與食品安全這樣的大事不同,調查問卷造假似乎屬於傷不到筋骨的小事,但在校園餐一再出問題刺激家長神經的當下,這樣的「小事」已不再小。家長逐漸意識到,正是對各種看似無關痛癢的細節的一次次容忍與忽略,最後會釀成越來越大的安全事故。所以,面對孩子的餐桌,不能再糊塗下去。

01

不好吃的校園餐

對大部分人來說,「只能填YES」的問卷經歷其實並不陌生,在學校里也同樣如此。問卷大多都不會設定為非黑即白,在崇尚中庸文化的地方,人們通常也不會選那個最極端的負面選項。比如對某人的評價,即便你討厭TA,也許也會打2-3分,而不是0分。

比起評判人,評判食物應該輕鬆多了。一個五歲以上的孩子,大概率也能判斷一口吃進嘴裡的食物是否好吃,但要他們做出直率的評價有時也是困難的,因為大人不想聽到。一個孩子表示不好吃,往往會被批評為「挑食」「浪費糧食」,這種上位者視角的批評,傳到小孩子心裡,卻是混亂和模糊了他們自己的判斷,原來食物不好吃不僅僅是食物不好吃,還意味著那麼多東西。

校園餐究竟難吃嗎?2021年,新華社一篇《吃飽容易吃好難?——中小學「校園餐」槽點何來》的報道里提到,早在2018年,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與世界自然基金會聯合發布的《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顯示,有地區中小學生盒飯食物浪費量約佔供應量的1/3。「新華社記者走訪也發現,『校園餐』『不好吃、扔一半』的情況並非個例。不少家長和孩子卻大倒苦水,不是因為『太挑食』,而是餐食確實『不好吃』。」

10月14日,在河南鄭州某大學食堂收餐台上,餐盤裡有不少剩飯剩菜/新華社記者郝源攝

我想起自己小學時吃過的校園餐,那是貴陽一所排名前三的公立小學,1-3年級時,學校要求學生必須在校內吃早餐——當然還額外收了餐費。每天早上到校後,學生的第一件事就是排隊按人頭分發早餐。當天帶領早自習的老師會盯著,確保每一個孩子都拿到自己那一份。而我記得的是,幾乎沒有一天,領早餐時不是懷著沉重的心情。

每周有五天,早餐在煮粉、麵包、饅頭之間輪轉,最讓我感到恐懼的,是用不鏽鋼碗裝的粗粉,雖然只有鋪在碗底的淺淺一層,但除了醬油和醋以外沒有任何調料,甚至沒有蔥花,味道發酸,難以下咽。

早餐難吃,成為學生們之間的共識。但如果吃完後交上去的碗中剩不少,老師則會責罵學生浪費糧食。於是,大家摸索出了一種「偷不吃」的方法——找到教學樓旁邊的一處牆壁夾層,趁老師不注意,偷偷把粉倒進去。日積月累,不知學校的縫隙里藏納了多少被學生拋棄的餐食。

9月9日,貴州省安順市紫雲縣民族高級中學食堂中,教師與學生一起就餐/新華社發(陳熙攝)

除了孩子,家長之間也有共識。未必每一個孩子都會回家告訴家長學校早餐難吃,但大部分家長都擔憂學校早餐營養不均衡,或是不夠新鮮,於是多數都會先安排孩子在家裡吃完一份早餐後,再去學校隨便對付幾口。於是,先吃一份早餐,再捏著鼻子吃另一份早餐,成為我念一二年級時的常態。

在遍及學生中的類似常態下,學校里的餐食不能俘獲孩子們的心,也變成了習以為常的集體默契。大家也「通情達理」地接受了:大鍋飯嘛,本來就難以兼顧每個個體的口味,不能苛求太多,忍一忍,對付過去就算了。

10月1日,市民遊客在大院飯堂里排隊選購餐食/新華社記者盧漢欣攝

如今回想起來,我仍會為這樣的「常態」感到驚詫。校園餐難吃是一回事,但長期默許它難吃,如此幾年無從改變是另一回事。為什麼每天都在吃校園餐的孩子,卻沒有資格評價自己的食物?為什麼在學校里,「忍著吃」成了唯一的選擇?

校園餐問卷的設計,本該是建立反饋與監督機制,促進校園餐質量改進,保障孩子們最基本的用餐權利。這原本是一個好事,但遼寧鞍山鐵西區實驗學校裝模作樣地要學生填問卷,又不許學生說真話,就讓人無法理解了。

02

更重要的是有選擇的權利

學生和家長們也曾投訴過。

在2025年9月中旬上海的學校終於被曝出食物糟糕、引起公眾廣泛注意之前,就已有家長、學生多次在社交平台反映午餐供應商上海綠捷配餐品質存在問題,包括但不限於菜品質量差、油炸食品過多等,「家長們反饋、投訴後並無明顯改善」。

在事件發生後,有不少家長「偷偷」從家裡給孩子帶午飯到學校吃。之所以要偷偷,因為大部分學校規定不允許私自帶飯,只能在學校統一訂餐。此時,有疾病的家庭,獲得了自己帶飯的「特權」,但縱是如此,也須要跟隨集體交固定的餐費。

社交平台上有學生家長想要通過開過敏證明的方式讓自己的孩子帶飯/社交媒體截圖

家長偷偷帶飯,是系統失靈的一種註腳。若制度將責任層層外包、將監管變為流程,校園餐也就成了一門合規的生意,形式上仍然環環相扣,但現實中卻處處脫節。

那麼,學校統一供餐機制是如何運行的?

目前,我國城市裡中小學都將食堂對外承包或委託經營,且大多遵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及其實施條例等規定執行公開招標,並根據教育部等部門出台的《中小學校園食品安全和膳食經費管理工作指引》《學校食堂大宗食材採購驗收管理工作指引》等條例,對校園餐涉及的採購、驗收、監督、退出機制等環節提出規範要求。因為人數多、需求量大,一直以來,學校供應商都是各餐飲企業競相爭奪的「香餑餑」,學生、家長與社會各界對此的擔憂,也無外乎學校與供應商之間是否可能存在利益牽扯。

前不久涉事上海學生餐風波的「上海綠捷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就是一家擁有十餘年歷史的老牌餐飲公司。它成立於2014年,後來發展為上海市中小學生最大的營養餐供應企業,僅在2025年8月一個月內就密集中標27個項目,覆蓋全市16個區的500多所學校,日供餐超50萬份,是一個妥妥的「中標」大戶。

上海綠捷實業發展有限公司中標了上海22所中小學、職業技術學校的供餐服務或食堂餐飲服務項目/圖源:天眼查

這樣一家企業,在事發後,發布的聲明之言簡意賅、態度之冷淡——「對於涉及此事的學生和家長,我們表示最誠摯的歉意。對於有關部門採取的措施,我們全面接受,全力配合」——更引起了家長的不滿。

如今,家長和社會對校園餐的擔憂,本質上是在為這種既不完全透明,又難以徹底改變的校園餐環境,尋求一條新的出路。

如果校園食堂是完全的市場競標、商家入駐,有健全的監督機制,學生的反饋會成為供應商重視的寶貴意見。在一個有競爭的環境里,對一家的商品不滿意,就可以轉向另一家,這是很正常的市場邏輯。競爭機制會自發導致相互之間的監督,並且因為有了競品和自由選擇的空間,均價會被壓下去。

9月26日,朝陽區香河園街道中央廚房的廚師在準備製作午餐/新華社記者李欣攝

比起個人的口味,更重要的,是選擇的權利。

當家長不需要躲躲藏藏給孩子帶一份安心的食物,當少吃一口統一食物的行為不會被教育者批評為浪費糧食或挑食,當一個孩子的聲音能被尊重、被傾聽,健康的空間才真正開始生長。畢竟,孩子從書本中學到的只是極小部分的知識,而他們被如何對待,才決定了他們將成長為什麼樣的人。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