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去美國,不回來了。」
這是電影《中國合伙人》里的孟曉駿,在首都機場揮別大學摯友和青春歲月時說的話。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被全球頂尖人才視為耶路撒冷,是他們兜兜轉轉、苦心孤詣也要抵達的應許之地。
這也是那個逐漸遠去的時代里,出身於發展中國家的做題家們,能夠想像到的最完美的發展路徑:通過埋頭苦讀來獲得專業技能與耀眼文憑,成功實現移民,一舉抹平國別差異,坐收發達國家的優渥薪資、社會福利與發展紅利。
2009年,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輝耀曾在他所寫的《人才戰爭》中,披露了一組觸目驚心的數字:自1985年到2008年,清華大學80%、北京大學76%的高科技專業畢業生都去了美國;2006年,清華和北大分別以571名與507名博士輸送量,成為美國大學博士生來源最多的兩所院校;由於將近九成的中國科學與工程博士都會選擇留在美國,因此,美國《科學》雜誌2008年就把清華、北大看作是最肥沃的美國博士培養基地。
相信每個80後、90後的童年記憶里,都有一個「別人家孩子」的神話。在大人們的隻言片語間,這個別人家孩子不斷在學業上取得令人瞠目結舌的輝煌成績,而最終,他或她都去往了美國,關於他們的神話戛然而止。美國,意味著終點。不會有比這更好的未來了。
電影《中國合伙人》截圖
但如今,這一切已然成為歷史。2024年,特朗普的捲土重來,不僅標誌著新保守主義成為美國主流價值觀,更意味著在二戰結束後建立起來的由美國引領的全球經濟格局走向終結。眾所周知,美國的誕生與發展,以來自全球各地的移民為基石;而如今,作為美國經濟發展勞動力引擎的移民們,卻成為
WASP 群體(白人盎格魯 – 撒克遜新教徒)拒之唯恐不及的「他者」。
當地時間 9 月 19
日,一架從舊金山飛往迪拜的航班在停機坪上滯留了三個小時,機上的印度乘客焦灼地在機艙間徘徊踱步,急切地與僱主、同事通話交流。
就在這一天,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總統令,突然要求美企為外籍員工擔保H-1B工作簽證申請時,必須向美國政府繳納10萬美元的申請費。根據白宮發布的總統令原文,如果這名外國人已經持有H-1B工簽但身在國外,入境美國之前美國僱主必須先補交10萬美元。
「極其悲傷的情況……一架載有來自灣區的印度人的國際航班已經完成登機,原定離開舊金山國際機場。當有關H-1B簽證新規定的消息剛剛傳出時,機上的印度人驚慌失措,懇求下飛機。」特許會計師考斯塔夫·馬朱姆達爾
(Kaustav Majumdar) 在推特上描述了當天飛機上的情況。
已經回到印度的 H-1B 簽證持有者們,也竭力在最短時間內返回美國。印度航空的179航班於9月20日下午 1 時 25
分從孟買起飛,計劃在舊金山當地時間晚上 8 時 25 分降落,其座位很快便被搶購一空。而在美國匿名網站4chan
上,好事者們相互慫恿挑事:他們專門查找從孟買等印度城市飛往舊金山的航班,通過儘可能長時間佔用預訂的方式堵塞預訂系統,以此擾亂印度
H-1B 簽證持有者的航班預訂計劃。
H-1B 簽證,是美國主要外籍專業人才臨時工作簽證,年配額 8.5 萬個,中籤率 15% – 30%,約 2/3
崗位與計算機相關。2024 年,印度申請人獲得了 71% 配額,中國占 11.7%。2025 上半年,亞馬遜、微軟、Meta
分別獲批超 1 萬、5000 余、5000 余張 H-1B 簽證。
對於這一新規,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稱,此舉目的是避免美國企業僱傭廉價外籍勞工、進而奪走本土崗位,意在倒逼企業培訓美國大學畢業生,還稱已與美科技公司溝通且獲得同意。副總統萬斯此前也批評科技巨頭裁員後卻仍然申請外籍員工簽證,如微軟擬裁
9000 人卻仍有相關申請。
而在9月10日遭到槍殺的31歲MAGA網紅柯克(Charlie
Kirk)遇害10天前,曾於社交媒體上寫道:「美國不需要給印度人發放更多簽證。大概印度是通過合法移民渠道讓美國工人失業的最大來源。美國已經受夠了,擠不下了。我們終於該把美國人放在第一位了。」
事實上,這僅是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宮以來,所採取的一系列打擊移民勞動力的舉措之一。
2025 年 1 月 20 日,特朗普簽署行政令,宣布將廢除非法移民或合法臨時居留者在美出生子女的 「出生公民權」,此舉引發近
20 個州的民主黨檢察長提起訴訟。
5 月 27 日,特朗普政府宣布暫停新的外國學生簽證面談預約,雖然在 6 月 18
日,恢復了辦理外國學生簽證,但仍要求訪問簽證辦理者的社交媒體賬戶。美國國務院表示,領事官員將密切關注對美國政府、文化、機構或建國原則懷有敵意的帖子和信息。
而在近期,白宮宣布開始大規模解僱聯邦僱員,一方面向聯邦僱員提供 「買斷」
計劃推動其主動辭職,另一方面解僱試用期員工,這一舉措可能間接影響了移民勞動力在聯邦政府中的數量。
特朗普政府層出不窮地推出打壓移民政策,也導致赴美留學人數明顯下滑。今年 8
月,美國入境留學生同比降19%,達新冠疫情以來的最大降幅。當前美國有130萬國際生,70%
來自亞洲。和2015年9月相比,美國的中國留學生人數在過去10年間下滑了18% ,當時的中國學生總數為 30.1
萬;而入境美國的印度學生人數則相比去年大幅下降了44%。
而就在特朗普政府推出H-1B工作簽證申請新規的一個多月前,8 月 7
日,中國增設面向青年科技人才的K字簽證,正式納入修改後的《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條例》。
此次 K 字簽證專門發給外國青年科技人才,申請人需從境內外知名高校或科研機構的 STEM
領域畢業並獲學士及以上學位,或是在這些機構從事相關教育、科研工作的人員。
相比現有 12 類普通簽證,K
字簽證在入境次數、有效期、停留期上更便利,持證人入境後可參與教育、科技、文化交流及創業、商務等活動,且不要求國內有聘用或邀請單位,申辦流程更簡便。
路透社用「精妙的時機」()一詞,來形容中國推出K字簽證的恰逢其時。「美國無疑在H-1B問題上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而中國K簽證的時機非常好,」地緣政治戰略首席策略師邁克爾·費勒(Michael
Feller)說。
而從移民畫像上來看,美國H-1B工作簽證新規所限制的勞動力移民,與中國的K字簽證要吸引的 STEM
領域人才,可謂精準吻合。一場中美人才爭奪戰蓄勢待發。
根據美國移民局的數據,通過 STEM
領域移民到美國的外籍人員,主要來自於印度、中國、菲律賓、韓國等亞洲國家。總結來說,主要就是「印度潤人」和東亞做題家。
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截圖
「世界是一個巨大的印度」。
此言非虛,無論是在加拿大坐地鐵,還是在迪拜乘游輪,亦或是在英國逛超市,在吉隆坡吃晚餐,都能看到成群結隊、烏央烏央的印度人。印度潤人,堪稱當代社會的吉普賽人,在全球遷徙,逐資本而居。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印度人想潤出去?
收入差距是一個重要原因。與發達國家相比,印度的薪資水平較低,美國矽谷的初級工程師收入就能達到印度國內的數倍,驅動著印度的專業人才為了更高的經濟回報而選擇移民。其次,印度還有獨特的種姓制度。雖然這一陳腐的等級制度早已被法律廢除,但影響依然根深蒂固。高種姓壟斷了大部分財富和權力,低種姓在就業、教育等方面受到嚴重限制,社會階層流動性極低,這促使許多低種姓和渴望改變命運的人選擇移民。
人類學家項飆在其關於印度IT從業者的著作《全球獵身》中就談到,在印度引以為傲的軟體工程行業中,81.8%的專業人員出身「高級」種姓,只有9%來自「落後」種姓,這與「落後」種姓佔印度總人口52%的基本事實顯然是極不相稱的。「在解釋為什麼印度的IT業能在世界上獨樹一幟的時候,主流媒體和我的大多數被訪者都強調,是他們的英語優勢和印度發達的高等教育讓印度IT人才具備全球競爭力;而我的研究表明,是階級、種姓和性別的嚴重不平等,使得從全社會動員吸取的剩餘價值集中到這樣一個人數有限的精英群體中,從而生產出具有特別競爭力的IT勞動力。」
除此之外,印度宗教多元林立、文化異質複雜,不同種族、宗教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區別與隔閡,這使得印度人對印度文明的歸屬感渙散且遊離。而莫迪政府為了構建一個「想像的共同體」所推行的大印度教主義,主張將印度建設成一個
「印度教優先」
的國家,試圖以印度教文化認同將佔印度人口絕大多數的印度教徒團結起來,增強印度教社會內部凝聚力。而這進一步促使穆斯林、錫克教徒等面臨更加普遍和嚴重的歧視和暴力,在權力結構中地位進一步邊緣化,這些少數族群也成為了非法移民的主力。
對於K簽證對全球人才的吸引力,紐約大學上海分校(New York University Shanghai)教授林漢昇(Han
Shen
Lin)分析說:「有了K簽證,我預計將會從印度、俄羅斯、東南亞和中東迎來加速的流入——這些地方匯聚了成本更低的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人才。」
事實上,在全球AI競爭加劇的當下,對科技人才的爭奪,正成為各個國家和地區押注未來的關鍵。
不止於中國。最近,英國首相的「全球人才工作組」正致力於提出方案,提議為全球頂尖人才取消部分簽證費用,力圖吸引全球最優秀的科學家、學者和數字專家來英,以提振經濟增長。一位官員說:「我們試圖吸引的是那些就讀過全球排名前五的大學或獲得過知名獎項的人才。我們正在考慮把簽證費用降到零。」
英國於2020年推出的「全球人才簽證」,申請費為766英鎊,配偶和子女支付的費用相同。通常每位申請人還需繳納每年1035英鎊的醫療附加費。
而在美國推出H-1B簽證改革新規後,一直面臨人才嚴重流失的韓國,也正合時宜地推出新政,設法利用美國的改革措施來吸引海外科學家和工程師。韓國政府計劃明年將預算集中在人工智慧和其他技術驅動經濟的領域。
如果說「印度潤人」是因為貧富差距與階級分化而逃離本土,那麼「韓國潤人」則是為逃離內卷而走出國門的東亞做題家代表。根據韓國商工會議所6月份發布的一份報告,2024年,韓國每10000人凈流失0.36名人工智慧專家,從凈流動指數上排名第35位,在經合組織38個成員國中墊底。相比之下,盧森堡增加了8.92名,美國增加了1.07名,德國增加了2.13名。
為阻止人才外流,在去年9月,韓國政府推出了一項名為「K-Tech
Pass」的新簽證,旨在吸引在世界排名前100的大學畢業的外國工程師,韓國政府的目標是到2030年發放1000份此類簽證。
電影《我討厭韓國》截圖
與此同時,德國數字協會Bitkom的負責人伯恩哈德·羅赫勒(Bernhard
Rohleder)也表示,「新的美國政策可能是德國和歐洲吸引頂尖人才的一個機會」。
力圖成為全球AI競爭第三極的中東,同樣在吸引科創人才方面不遺餘力。
2024年2月份,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提出「主權AI」概念,據不完全統計,和英偉達進行「主權AI」合作的國家,包括新加坡、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德國、法國、荷蘭、阿聯酋、沙烏地阿拉伯。
這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不是傳統發達國家德國、法國,而是阿聯酋和沙烏地阿拉伯這樣正在積極尋求經濟轉型的區域性大國。如今,這兩個國家正把發展AI產業設定為一項國家戰略,從算力、演算法、數據、人才等各個層面構建自身優勢。
為延攬人才,阿聯酋面向投資者、企業家、傑出人才、科學家和專業人士等推出「黃金簽證」;阿布扎比建立了MBZUAI,這是一所專門的人工智慧大學;迪拜也基於《迪拜經濟議程》「D33」
框架,推出了以創始人為核心的初創企業項目 ——「迪拜沙盒」(Sandbox
Dubai),加速人工智慧和其他基於技術的初創公司進入市場。
從2021年到2023年,阿聯酋的人工智慧從業者數量翻了兩番,達到12萬人。阿布扎比先進技術研究委員會(ATRC)負責人Bannai表示:「對於人工智慧研究人員來說,這是一個天堂般的地方。」
而沙烏地阿拉伯則依靠實力雄厚的主權基金,提供優渥條件吸引全球人工智慧領域的頂級人才湧入。目前,沙特為人工智慧人才提供世界上最高的薪酬待遇,頂級人工智慧科學家的年薪中位數為
420,000 美元,被 NEOM 招聘的高管或將獲得高達 5 萬美元的簽約獎金。
「我們是一個由外來移民組成的國家。我們的國力源於自己的移民傳統和我們歡迎的異鄉僑客。這一點為其他任何一個國家所不及。」美國前總統里根如是說。但現在,保守主義與保護主義,正讓美國越發固步自封。
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統計,自去年年初以來,至少有85名在美國工作的新晉和知名科學家全職加入中國研究機構。商業科技作家梅赫蘭·古爾(Mehran
Gul)觀察到:一個奇怪的倒置正在發生——曾經是開放市場和自由貿易的擁護者美國現在已經變得越來越保護主義,而中國則將自己定位為全球主義倡導者,這種逆轉不再只局限於貿易,現在還蔓延到兩國對待人才的方式。
而這場關乎未來的競爭,才剛剛拉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