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9 10 月

丘成桐:希望設立以楊振寧命名的獎項來紀念他

「我希望未來能夠在國際基礎科學大會上,設立一個以楊先生命名的獎項,來紀念這位偉大的學者。」10月18日,丘成桐在緬懷楊振寧時表示。

據新華社報道,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於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

丘成桐:希望設立以楊振寧命名的獎項來紀念他

澎湃新聞從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了解到,丘成桐為悼念楊振寧,寫下:「慕雙雄攜手,破宇稱守恆,啟我後學二三輩。繼外爾規範,始強力物理,叱吒科壇六十年。」

「1972年,我與楊先生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第一次見面,那時我與我的老師陳省身一起去拜訪他。幾十年來,我與楊先生交往很多,他的學問與數學有諸多聯繫,我們因此有不少學問的交流,也為發展中國的科學而共同合作。」回顧往昔與楊振寧有關的點滴,丘成桐說,「他是一位偉大的學者,我一直十分尊敬他。」

丘成桐還表示,「陳省身先生、楊振寧先生以及丁肇中先生,都是世界科學舞台上青史留名的中國學者。我希望未來能夠在國際基礎科學大會上,設立一個以楊先生命名的獎項,來紀念這位偉大的學者。」

楊振寧是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丘成桐是數學家,菲爾茲獎首位華人得主,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學數學系和物理系榮休教授,清華大學講席教授、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主任、求真書院院長。

楊振寧與丘成桐既曾因科學理念不同而有過公開爭論,也有著長期深厚的學術友誼與相互敬重。

2011年,《楊振寧傳》在京首發,丘成桐受邀出席發布活動。當時有媒體報道:兩位科學大師楊振寧、丘成桐的對談不止「閑話家常」,更多談到了如何做科研、做學問,對現場觀眾特別是年輕學子來說,確是金玉之言。當有人提到年輕人該如何向諾貝爾獎努力時,楊振寧正色道:「如果一個人的目的只想獲獎的話,他成功的可能性很小。」丘成桐亦贊同楊振寧的觀點。他直言不諱地指出,國內的學術氣氛很多是為了拿獎、為了成名成家,而這種人為因素追求學問,是不能夠形成做學問的環境的。「在中國應該培養學生有濃厚的好奇心,走他們自己喜歡走的路。現在中國的國力和以前不一樣了,到中國來訪問的名教授比以前多很多,中國應該把握這個機會,鼓勵學者為做學問而做學問,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形成好的學術氛圍。」

2016年,在與楊振寧就中國是否應該建造巨型對撞機展開大辯論時,丘成桐表示,「我認識楊先生已經四十五年了,除了我的老師陳省身教授外,他一向是我最尊敬的科學家。他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在統計物理和高能物理的工作都使人敬佩,影響最大的莫過於他推廣Weyl的規範場的工作到非交換規範埸的理論,在七十年代由歐美諸人完成的高能物理的標準模型,可以說是人類有史以來對自然界認識最深刻的理論。」

國際基礎科學大會是由北京市人民政府、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及世界華人數學家聯盟主辦的國際基礎科學領域的頂級學術盛會,創辦於2023年。該大會的舉辦是由丘成桐提出,目的是加快構建世界頂級科學家交流平台,促進基礎科學領域的開放合作,探討基礎科學領域最新研究進展。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