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破滅的聲音。
十年前滿懷著殷切期望,購置學區房、報滿培優班、各類興趣特長班一個不落,盼著靠「雞娃」
讓孩子走上人生坦途的家長們,恐怕從未預料到,自己一番精心規劃後,孩子最終面臨的出路,竟是
「靈活就業」。
細究各高校應屆生就業率數據,落差令人揪心:
數據顯示,2024年,碩士博士畢業生的Offer獲得率僅為44.4%,尤其普通本科院校的碩博畢業生更是低到33.2%,較上年下降17%,而本科畢業生就業率為45.4%,也低於整體就業率。再看雙一流院校畢業生,其就業率也僅為57%。就業難的困境下,學費就引發學生吐槽說:「家長的40多萬打了水漂」。
走不通的不只是普通高考這條路。
不少家長斥巨資送孩子出國留學,盼著孩子上演「歸國奪回屬於自己的一切」
的戲碼,卻在現實面前不得不清醒:
當前國外就業市場同樣低迷,超八成海外留學生畢業後選擇回國發展;
而據統計,回國就業的海歸群體平均年薪不足18 萬元,與國內高校畢業生約14
萬元的平均年薪相比,差距微乎其微,而且這還是在動輒數百萬的留學投入之下取得的。
對於當初抱著「教育投資」 心態,硬把孩子 「雞」 出國的家長而言,無疑是血本無歸。
最後,再看看「雞娃」 群體僅剩的出路之一 —— 藝考。
這條路的困境早已寫在數據里:
今年各省藝考報名人數普遍大幅下滑,部分省份降幅甚至高達40%。
過去十幾年裡,「考上藝校就能當明星」 的宣傳話術,在演藝行業的真實發展中逐漸暴露為 「營銷騙局」;
再疊加近年藝考改革力度不斷加大,不少「雞娃」 家長的 「明星夢」 還沒來得及展開,就已被擊得粉碎。
正如某演員曾公開揭露的行業真相:
中國99.5% 的演員生存狀況艱難,即便連續工作18
小時,收入也極低,有些甚至一年僅能賺幾千元,還不如送外賣的收入穩定。
這裡插一個冷知識:
早在20 世紀 90 年代,美國影視攝製組工作人員若工作超14
小時,薪資就需按1.5 倍發放,超16
小時則按雙倍計算;
如今,美國演藝工會進一步爭取權益,將8 小時以上工作的薪資標準提至 1.5 倍,12
小時以上更是能拿到雙倍報酬。
反觀國內基層演藝人員的生存現狀,其中的差距,懂的人自然懂。
話說回來,如果「雞娃」 的代價僅僅是家長前期投入的經濟成本,倒還不算最糟,畢竟錢沒了可以再賺;
更值得警惕的是,有些家長為了「套牢」 所謂的未來,卻 「賠上」 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人沒了,就真的什麼都沒了。
如今,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低齡化趨勢愈發明顯:
據統計,2023
年我國高中生抑鬱檢出率高達40%,初中生為30%,就連小學生群體也達到了10%;
2017-2021 年,我國總體自殺死亡率呈顯著下降趨勢,但 15-24
歲青少年組的自殺死亡率卻逆勢上升,突破每十萬人就有3人輕生,已經引起社會的關注。
這樣的數據,實在令人痛心。
如果這些還不足以讓「雞娃」 家長們醒悟,我們不妨從根源分析:
為何「雞娃」 在未來註定是筆賠本買賣?
我剛接觸炒股時,發現自己常有這樣的心態:
賺了錢就覺得是自己能力強,虧了錢就歸咎於市場不行。
但回過頭才明白,輸贏本質上都是市場規律作用的結果,那些盈利的時刻,不過是自己多了幾分運氣罷了。
同理,70 後、80 後以及部分 90 後,從出生起就趕上了改革開放的黃金時期,面對的是年均 10%-20%
的經濟增速、大量空缺的工作崗位,以及快速上漲的薪資水平。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只要付出一定的個人努力,就能順勢搭乘時代紅利的快車,收穫可觀的回報。
但經濟增長並非線性上升,它必然遵循客觀規律,一旦抵達某個周期內的天花板,增長曲線就會逐漸平緩,甚至出現階段性調整。
近年來,我國GDP 增長率基本穩定在5%左右,那種僅憑個人「拼一把」 就能實現
「寒門逆襲」「階層跨越」 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
如果這部分70 後、80 後、90
後,沒能意識到過去的成功更多源於時代機遇的饋贈,反而一味要求孩子複製甚至超越自己的人生軌跡,無異於讓田徑運動員在水裡衝刺百米,卻奢望跑出
9 秒 56 的世界紀錄 —— 違背規律的期待,註定只會落空。
新時代有新趨勢,也需要新的教育思路。
與其執著於「雞娃」,不如適當降低預期,將精力轉移到培養孩子作為普通人的健全人格、良好品性和健康體魄上。
算一筆長遠賬就會明白,這些才是能伴隨孩子一生的「核心資產」。
更何況,與其「雞娃」,不如 「雞自己」:
至少將來孩子若不幸面臨失業過渡期,你的經濟儲備和人生經驗,或許能成為幫孩子走出困境的關鍵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