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1 10 月

罕見老照片:1971年 楊振寧和岳父杜聿明夫婦在北京

罕見老照片:1971年 楊振寧和岳父杜聿明夫婦在北京

杜致禮不僅是楊振寧的妻子,還是他的學生。杜致禮比楊振寧小五歲,從出生起便是家中的珍貴寶貝,家族中的將門千金。自小她便接受了嚴格的家教,琴棋書畫無一不精,甚至對雕塑有一定了解。她的才情和美貌使得她在社會上備受矚目。

這張照片拍攝於1971年夏天,記錄了楊振寧與岳父杜聿明、岳母曹秀清在北京的合影。儘管楊振寧已是全球知名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這次是他第一次見到岳父杜聿明,他依舊顯得有些緊張。在照片中,杜聿明面帶微笑,氣宇軒昂,右手夾著香煙,表現出作為抗日名將的風範。而楊振寧則顯得有些拘謹,手指輕扣,肢體語言流露出不安,似乎難以放鬆。

對於許多人來說,楊振寧是抗日英雄杜聿明的女婿,這個身份的碰撞令人意外。

1944年,楊振寧從西南聯大獲得碩士學位,並成功獲得了去美國留學的機會,那時他22歲。在等待赴美的這段時間,楊振寧聽從父親的建議,來到西南聯大附中擔任數學老師,負責高一和高二的教學任務。

與此同時,杜聿明的長女杜致禮也轉學到西南聯大附中,她成為了楊振寧的學生。當時兩人並未產生特別的聯繫,僅僅是師生關係。杜致禮回憶道:「楊老師是一個『好害羞的大男生』,上課認真負責,課後話語不多,幾乎沒有主動與學生交流。」他們並未意識到,這個相遇最終會變成一段深厚的愛情。

1945年,楊振寧前往美國深造,先是在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三年後,他順利獲得博士學位,並留校擔任物理系講師。1949年,楊振寧來到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工作,也正是這個選擇,使他和杜致禮的命運交織在一起。在聖誕節的假期,楊振寧與朋友們在普林斯頓一家名為「茶園餐廳」的中餐館用餐,偶然遇見了杜致禮。當時杜致禮剛從衛斯里安學院轉學到紐約的聖文森學院繼續攻讀英國文學。雖然身在異國他鄉,兩人開始聊了起來,漸漸地,楊振寧對杜致禮產生了好感,並開始追求她。

楊振寧回憶說:「這次偶然的相遇,簡直是『上帝的安排』。我不知道杜致禮也在美國,也沒有提前計划去那家餐廳。如果我早到或者晚到,都有可能錯過這次相遇。」他認為這次見面是命運的奇蹟。

1950年8月26日,28歲的楊振寧和23歲的杜致禮在紐約舉行了婚禮。婚後,他們育有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遺憾的是,杜聿明未能出席女兒的婚禮。因為在1949年,杜聿明在淮海戰役中被俘,之後被關押在北京功德林監獄進行改造。

1957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共同提出了「宇稱不守恆」理論,並因此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當這一消息傳回國內時,周恩來總理十分重視,指示楊振寧的老師張文裕和夫人王承書親自去瑞典祝賀楊振寧。臨行前,周總理還交給他們一封杜聿明的親筆信。在信中,杜聿明寫道:「親愛的寧婿:我祝賀你獲得諾貝爾獎金,這是中華民族的光榮。」

1971年,楊振寧回國時,在北京第一次見到了岳父杜聿明。那時的合影成為了珍貴的歷史見證。期間,周恩來總理親自接見了楊振寧,並與岳父一家共進晚餐。席間,楊振寧稱杜聿明為「杜先生」,周總理笑著糾正:「你應該稱呼岳父大人。」

2003年,杜致禮因病去世,享年76歲。楊振寧和杜致禮結婚已有53年,他們一起走過了歲月的風風雨雨,彼此尊重、恩愛有加,是令人羨慕的一對夫妻。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