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0 10 月

美軍研發「空氣取水」黑科技 補給方式大翻轉

美軍研發「空氣取水」黑科技 補給方式大翻轉

美軍研發「從空氣取水」技術,盼解前線缺水困境、改變後勤格局。(圖/X)

美國陸軍正與民間企業合作開發一項能「從空氣中取水」(harvesting thin
air)的新技術,盼在缺乏水源或環境惡劣地區執行任務時,為士兵提供穩定、潔淨的飲用水。該技術能效遠高於一般除濕機,耗能極低,若成功普及,將有望改變軍事後勤補給的運作模式。

根據《防務新聞》(Defense
News)報導,美國陸軍工程研究與發展中心(ERDC)7日與AirJoule科技公司簽署為期三年的合作研發協議,雙方將結合AirJoule的「空氣取水」系統與陸軍的「奈米電網」(nanogrid)能源技術,共同開發能在極端氣候下運作的新型產水裝備。

AirJoule執行長喬瑞(Matt
Jore)表示,公司研發的系統能在地表或地下水遭污染、甚至完全缺乏水源的情況下運作。「這次合作能協助部隊在任何環境中穩定取得純淨水源,我們非常期待與ERDC的技術整合。」

AirJoule技術的運作原理與除濕機相似,但效率更高。系統可直接從空氣中萃取水氣,再經過轉化與淨化,生成可飲用的清水。其核心材料為金屬有機骨架(MOF),可吸附相當於自身重量一半以上的水氣,並以極低能耗完成水氣轉換,被視為目前最具潛力的環境取水技術之一。

陸軍方面,ERDC今年1月首次公開「奈米電網」能源系統,採用氫燃料技術驅動,能在不倚賴傳統電網的情況下安靜運作,提供持續電力來源。未來若與AirJoule系統結合,士兵在偏遠或戰場地區即可「離網自給」取得飲用水,顯著減輕後勤補給壓力。

水資源長期被視為戰場補給關鍵之一。歷史上,美軍多次因缺水或水源污染導致作戰困難。二戰期間,第75遊騎兵團前身「麥瑞爾突擊隊」(Merrill』s
Marauders)在緬甸叢林作戰時,因飲水污染造成嚴重脫水與疾病,有士兵被迫砍竹取水;在1944年的裴里琉戰役(Peleliu)中,美軍甚至誤飲受污染的油桶水與戰場積水,導致中毒事件頻傳。

儘管現行部隊普遍配有攜帶式淨水設備,但仍仰賴既有水源,且操作流程繁複。以密蘇里州陸軍國民兵第935航空支援營(935th
ASB)為例,今年5月該部隊於多國聯合演習中部署淨水小組,須經四道過濾程序與加氯處理,才能產出可飲用水,耗時且受環境限制。

相較之下,AirJoule系統只需空氣即可產水,不受地形與水源條件限制,能顯著提升部隊行動靈活性與自給能力。ERDC研究團隊指出,若測試結果符合預期,未來不僅軍用部隊,偏遠地區的民用、救災或人道任務也能受惠。

目前雙方正展開技術驗證與野外測試,預計三年內完成樣品裝備開發。美國陸軍表示,這項合作象徵軍方積極引入民間創新能源與永續技術,提升野戰環境下的獨立生存能力與後勤效率。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