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0 10 月

諾貝爾獎這事,咱能不能提前先說好

今天照例來得罪人了。

最近咱們為諾貝爾獎的事吵起來了。有媒體說不稀罕「洋獎」,也有人表示反對。

平心而論,日本人拿得確實有點多,本世紀已經22個了。但咱也不至於吵起來嘛。好比隔壁孩子拿了獎,你家裡反倒吵起來了,多不好。

孩子拿不拿獎,未必體現什麼;但沒拿獎之後是什麼反應,特別能看出一個家庭的成色。換句粗俗的說,床上不見人品,沒上成床後的反應才見人品。

「呵……tui!丑貨!」這就很不好了。

對於這個諾寶兒獎、或者說諾貝兒獎,作為一個讀金庸的,我覺得最大關鍵,就是咱們事先得說好,不要變來變去。

這個獎到底是個好獎,還是個破獎?咱們到底想得,還是不想得?如果咱有人不小心得了,到底算是立功還是犯錯誤?這幾點,媒體老師能不能先定下來,得有個章程嘛。

就像華山論劍,去和不去,原本都無所謂。丐幫去了,少林不去,都行,不丟人。就怕變來變去,還說什麼最近秦嶺老下雨,誰特么稀罕去華山啊,那就很不江湖。

比如在發獎之前,就可以先說好:這破獎咱明確拒絕,誰得誰是王八。

那多好,大家就都認識統一了,一起鄙視就完了唄。

年輕朋友有所不知,很多時候,咱們其實顯得很想要這個獎。

多年來一直盛行這樣的說法:諾貝爾文學獎,老舍本來可以得,魯迅本來可以得,林語堂本來可以得,都是讓出去了,或者是機緣不巧、失之交臂。

說得添油加醋、活靈活現。

前幾天還有評論,叫《拉斯洛替李白拿到了諾貝爾文學獎》,你的獎不是你的,是你替我們祖宗拿的。

說白了不還是想得嘛。不想得的東西,誰會這樣意淫呢?

此外,倘若咱不小心真得了,是立功還是犯錯?也得先說好,不要老變。

有人可能不記得了,我卻記得很清楚,因為我當時就在官媒工作。莫言得了,屠呦呦得了,當時都說是好事,一片祝賀,敲鑼打鼓,當時的報道我不好去列舉了,你們自己搜。吃瓜群雄們也個個與有榮焉,覺得臉上有光。

然而沒過幾年,群雄又調轉頭來罵,還要起訴人家得獎的。

要變卦早說啊,人家完全可以不領嘛。領了,你們沾光過了、自豪過了,等於擼完了,賢者時間了,轉頭又罵老師,這算是個什麼嘛。

這玩意兒到底是榮譽,還是圈套?到底是自豪,還是自宮?事先說好成不,或者正義網民們搞一個《諾獎應對指南》,否則自豪起來都心虛。

再說說不稀罕「洋獎」這事。

洋獎到底要不要,也應該有個章程,還是那句話,咱能不能先說好。

世界盃、奧運會,都是洋獎,尤其奧運會,是古希臘發源的獎,可說是洋獎的祖宗。

並且我們現在很多人認定,古希臘根本就是不存在的,是個騙局,那就更不應該稀罕奧運了。一個假的古希臘,你還去傳「聖火」,那不是中計了嗎?

然而實際情況是,世界盃,咱們不但想踢,還想辦;奧運會,次次下血本重氪,前一陣不是還流行去扒為谷愛凌奪牌花了多少多少錢么。

那麼洋獎到底是稀罕還是不稀罕,給個准信啊。

看到有人反駁說,那一樣么!奧運會是一個個拼出來的,諾獎是小圈子給出來的!意思是前者咱可以氪金,後者咱應該鄙視。

咦奧運會體操跳水、花滑花游、滑雪馬術,不都是「小圈子」打分給出來的么。

而且怎麼又成「拼出來的」了,不是說資本操控的么,不是說裁判把持的么,不是說吃藥么,不是共濟會光明會博彩公司插手么,不是說撒旦神秘祭祀儀式么,不是外國政治交易瓜分獎牌么,這會兒咋又成拼出來的了。

事先能否說好,什麼時候承認是拼出來的,什麼時候不承認是拼出來的,還是要一致啊。

盼諾獎,踩諾獎;想諾獎,噴諾獎;yy諾獎,鄙視諾獎;自豪得諾獎,起訴得諾獎……

又想又怕,又當又立,又卑又亢。

這些吃瓜群雄啊,沒拿到時,說標準不公平,我們被排斥了;真拿到了,就懷疑中了計,我們被滲透了。

動作之亂、標準之無序,總給人一種馬老師踩著滑板打五連鞭然後不小心觸電了的既視感。

花錢能砸的,集訓能訓的,就拚命砸洋獎、沖洋獎;花錢砸不出的,集訓訓不了的,就說看輕洋獎、蔑視洋獎。

就想弱弱問一句:為什麼獎拿得那麼少,戲卻那麼多?

給自己加油很好,給自己加戲,就沒什麼意思了。

對了,這篇文不是我寫的,是我一個朋友寫的,我被他盜號了,我不知道怎麼回事。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