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筱記得,今年5月來到太原萬通職業技能學校入學時的場景:初入校門,映入眼帘的不是大學校園內常見的寬敞草坪和宏偉教學樓,取而代之的是一間間教學實訓中心,教室里整齊地擺放著控制台,設備運行的轟鳴聲在四周環繞。王筱心裡有些忐忑,擔心自己跟不上教學節奏,但同時又感到興奮,「終於能摸到真傢伙了」,那種「離目標更近了」的感覺尤為強烈。
2024年,王筱從山西省一所普通高校本科畢業。學了四年環境工程專業的他並不希望以此謀生,而是想跨行業尋找電氣自動化相關的工作。「電氣自動化比較熱門,就業方向也更廣,期待能親手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通過技術『吃飯』。」王筱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通過網路,他了解到技校這條轉型路徑,決定修讀8個月的短期課程。
王筱的經歷只是一個縮影。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本科畢業生選擇「回爐」技校。今年8月,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發文,提出將面向大學畢業生提供一年制技師培養。此前,浙江、安徽、山東等地也陸續開展「大學生技師班」探索。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業與繼續教育研究所原所長孫誠認為,本科畢業生「回爐」或是一種長期趨勢,既是部分本科院校人才培養和社會用人需求脫節的體現,也與社會觀念的轉變、國家多年來一直支持職業教育密不可分。
圖/視覺中國
求職、提升技能
本科畢業生「回爐」熱近兩三年不斷升溫。太原萬通職業技能學校電氣自動化專業老師孫磊告訴《中國新聞周刊》,2023年,學校電氣自動化專業招收的「回爐」學生大約有10人,今年已增至30人。「回爐」學生以二本、三本院校畢業生為主,招生諮詢時,學生和家長一般都目標明確,主要關注就業去向、考證情況、教學氛圍。
就業難是許多本科畢業生選擇「回爐」的共性原因。2023年,林蓓蕾從某三線城市一所民辦高校本科畢業,隨後進入當地一所技校讀礦山機電專業,學制兩年。「我在本科學的是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在小城市找不到靠譜工作。在技校學完後可以對接到國企,有五險一金,工作穩定。」林蓓蕾坦言。
兩年前從新疆某「雙非」院校畢業的柴祺也有類似經歷。本科期間,柴祺就讀於應用物理專業。「我的本科專業不太好找工作,競爭壓力很大。」柴祺回憶,當年應聘時投遞過不少簡歷,不是筆試「掛」了,就是面試不通過。柴祺的父親在發電廠工作,了解可編程邏輯控制器(英文縮寫為「PLC」)的應用前景。在父親建議下,今年3月,柴祺進入太原萬通職業技能學校學習PLC自動化專業。
除開求職因素,部分已有工作經歷的本科畢業生,選擇「回爐」是出於技能提升的目的。2021年畢業於揚州大學的賈睿本科期間修讀的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四考研失利後進入民營企業工作,三個月前開始在山西冶金技師學院學習數控車床專業。「我家裡就是做這行的。作為文科生本身對數控車床不太了解,剛好技師學院這邊有個三個月的短訓。」賈睿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對於楊萌來說,選擇「回爐」更多意味著能「換一種生活」。2023年,她從攀枝花學院法學專業畢業,校招進入上海市一家銀行從事客服相關工作。「客服工作壓力很大,覺得如果自己會一門技術就好了。」楊萌說。
工作一年後,楊萌從銀行辭職,進入當地一家技校學習法式烘焙專業。在楊萌最初的設想中,學習烘焙是一個非常享受、治癒的過程。「我想像的烘焙是從頭到尾將麵粉做成麵包和甜品,還有擠奶油、裱花等各種裝飾,會比較有成就感。」
也有部分國內本科畢業生,將目光投向海外的職業學校。2015年,藍悅從江西一所二本院校會計專業畢業後,在跨境電商領域先後從事人事、產品經理工作,並於2023年申請了瑞典一所職業學校的數據分析專業。「我對歐洲的各個職業學校、應用技術類大學和教育體系進行了提前了解,個人比較認可。」藍悅表示。
多位受訪學生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做出「回爐」的決定並不容易。「對我來說,一方面是面子關,周圍的同學不是考研就是找工作,我要退回去讀技校,會被人說本科白讀;另一方面是風險關,萬一花了時間金錢出來還是找不到工作怎麼辦?」王筱坦言。
「一開始我也不樂意,在技校我都不說自己是本科生。」林蓓蕾說,但畢竟面子不能當飯吃。楊萌選擇「回爐」時也面臨著家人的不解。「家人會說我,原來在銀行的客服工作是正式編製,好好的去學什麼烘焙。」但楊萌清楚地知道,「當時每一天都想辭職」。
「我覺得在年輕的時候可以多嘗試,學過烘焙還可以去麵包店做甜品。至少自己在學的過程中是開心的。」她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
「拆解式教學」
多位「回爐」學生的描述中,相比於本科教育,技校的培養計劃主要圍繞實踐展開。
技校上學時,楊萌每天上午五六點就會起床,一天要站著做4款產品,法棍、布里奧、可頌等均有涉獵。做烘焙時全程不能看手機,中途只有20分鐘的吃飯時間,晚上回到家就七八點了。「那段時間還是挺辛苦的,每天為了做完產品時間都很趕。」楊萌回憶。
賈睿在技校的一天通常會這樣度過:上午和下午各有三小時課程,中間休息兩個半小時。操作主要採用「模擬+實操」的形式,首先使用模擬軟體在計算機上將流程過一遍,然後才能去機床上加工。除此之外,還會學習畫圖建模、金屬材料特質等相應知識。
相較於一路接受職業教育培養的學生,許多「回爐」學生一開始往往會面臨難上手的困境。山西冶金技師學院數控加工專業老師張愛兵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學校會針對學生的不同層次和需求,定製專屬培養方案,基本可以做到「一人一方案」。根據定製課表,其中,實操課程大概佔80%的比例,後期還會定期舉行座談會,追蹤培養方案的實施情況,確保每位「回爐」學生都能適應技校的教學節奏。
孫磊介紹,針對「回爐」大學生,學校專門開設了為期8個月的短期課程。在縮減教學周期的情況下減少了通識課程的比例,避免重複教授與本科教學相同的內容。學校主要採用「拆解式教學」的方法,購買元器件供「回爐」學生自己接線組裝,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元器件相關理論。同時,學校還會採用「倒推式教學」的思路,通過挑選工業現場的經典案例,設置一些故障,讓學生去設計解決方案。除了授課培訓,學校還會指導學生考取就業所需的職業技能證書。8個月課程結束後,學校會為學生頒髮結業證。
經過短期技能培訓,「回爐」學生的就業情況如何?
《中國新聞周刊》了解到,許多職校與企業都建立了校企合作關係,能直接幫助學生對接就業。「每逢畢業季都會有不同企業進校宣講和招聘,如果學生不滿意,我們會再給他推薦其他企業。」孫磊表示。張愛兵也提到,從學校畢業的「回爐」學生,找到對口工作的概率超過90%。
令張愛兵印象深刻的是七八年前,一位從東北大學金融專業畢業的本科生因就業困難選擇「回爐」,來學校學習數控加工專業。學校為該生定製了培養方案,經過半年的技能訓練,最終學生入職了與學校合作緊密的一家航天企業操作多軸機床。「現在工作很穩定。」
部分本科所學專業與「回爐」專業相同的學生,「回爐」接受技能培訓後,能相對容易地找到滿意工作。孫磊所負責的電氣自動化專業每年都有本科期間也學相同專業的學生,「他們來了以後就能深切感受到,這裡所學的內容跟他們在大學所學完全不一樣」。
華東師範大學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匡瑛指出,一些本科與職校開設的專業名稱雖然一致,但實際內涵有所不同。職校在教學過程中要「打通最後一公里」,把本科畢業生已學過的經典理論與現代企業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結合起來,精準化對接崗位的需求。
如果本科畢業生能通過「回爐」獲得更好的就業去向,是否應在高考填報志願時直接選擇職業教育?對此,王筱依舊肯定本科所學內容的價值:「知識是根基,手藝是工具,沒有根基的工具用不長久。」
匡瑛認為,這會為大家提供一個重新思考的契機。隨著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的不斷提升,「考上大學」已脫離了既往觀念中的精英含義。對於許多人來說,受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找到理想的就業崗位,而職業教育因產教融合的不斷完善能夠提供體面的就業保障。因此,能給求學者一個生涯發展的機會,本身就是未來選擇最重要的吸引力。
她以上海市「中考分流」實踐為例進一步解釋。「最初很多家長都不願意選擇中職學校,但因為上海做了許多中高貫通、中本貫通嘗試,孩子不用高考就可以直接進入對口的本科學校拿本科學位,現在也越來越多家長願意選擇這條路。我覺得這是過渡階段的震蕩,後續慢慢會有更多人接受。」
「我覺得這是一種理性回歸,現在的就業市場越來越務實,不再單純『唯文憑論』,而是更看重解決問題的能力。」王筱說。孫磊也提到,「回爐」更應該被視為教育觀念的轉型,並非簡單的學歷降級。
「未來在高考這個節點,學生會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我想要什麼,未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匡瑛說。
「高校應適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
依據廣州市公用事業技師學院的公開信息,9月16日,該校舉行2025年高校起點預備技師班開學典禮,這是該校面向高校畢業生在全省率先開設的預備技師培養項目,標誌著該校在技能人才培養模式上實現創新突破。
近年來,各地與大學畢業生「回爐」相關的政策文件也在相繼出台。今年7月,浙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等20部門聯合發文,支持技工院校面向未就業大學生開設全日制預備技師(技師)班,納入技工院校年度招生計劃。支持職業院校面向大學生群體定製技能培訓班,引導大學生利用寒暑假、雙休日等假期時間開展技能培訓。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提出,面向本科或研究生畢業生提供一年制技師培養。
匡瑛分析稱,廣東省開展的一年制技師培養釋放出多種信號。其一,是我國高技能人才的短缺。2024年5月,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教育強國指數居全球第21位,是十年來進步最快的國家。但同時,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是衡量技能強國的重要指標,當前我國的這一指標佔比在30%左右,仍落後於德國、日本等製造業強國。一年制技師培養計劃的出台或能填補相應的人才結構短缺。
其二,從整個教育系統的角度看,一年制技師培養也是職普融通趨勢的又一體現。通過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優勢的相互疊加,使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更符合企業需求。
孫誠表示,當前的技師培養在實戰和實操方面有天然優勢,但由於未來崗位需求變化速度快,還需在職業資格認證等方面做好保障。
對於仍在觀望是否「回爐」的本科畢業生,王筱建議,首先需要明確目標,不要跟風。事先想清楚自己是想跨行業還是彌補特定技能,靶向性更強,效果更好。其次要放下身段,學校老師有十幾年的實操經驗,車間師傅有解決千奇百怪故障的竅門,這些都是真學問,沉下心學才是硬道理。
藍悅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自己選擇去瑞典讀職業學校的原因之一是海外環境對職業教育更為包容。「我感受到的是周邊人會尊重、支持你的選擇。我的房東已50歲了,他會跟我說他身邊有個朋友跟他一樣的年紀,明年也打算去職校『回爐』。這對於他們來說是很稀鬆平常的一件事。」
「未來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應是以相對彈性靈活的小單元制,以微課程微證書的方式來實現。比如有人已在企業中工作了,他想換工作,可以通過學習一些理論模塊或者其他職業的單元,從而換取另外一個職業的資格證書。這在許多歐美國家已經實現了。」匡瑛表示。孫誠也提到,未來職業教育應進一步深化學習成果轉換互認,在課程設計中採用模塊式教學,搭建「學分銀行」。
山西冶金技師學院智能產業學院老師張建輝表示,未來學校會對現有課程進行持續升級改造,採用「訂單式培養」、與企業共建實習基地等方式,使「回爐」學生更好與企業對接,真正掌握「畢業即就業」所需的操作能力。
「更重要的是從源頭開始規劃,而不是畢業時發現難就業了再通過『回爐』的方式去彌補。」對於越來越多大學畢業生選擇「回爐」,匡瑛認為相應高校也應適時反思並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如在教學設計中加入更多實訓環節,與職校合作,從而使學生能在既定的學程中掌握用人單位所需的專業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