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当安德鲁王子将放弃所有头衔和荣誉——包括约克公爵爵位——的消息传出时,标志着这位英国颇具争议的王室成员,其漫长而痛苦的跌落之路终于走到了终点。
丑闻接二连三
安德鲁王子——全名安德鲁·阿尔伯特·克里斯蒂安·爱德华·温莎——是已故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的次子,也是国王查尔斯三世的弟弟。
安德鲁王子曾是伊丽莎白女王生前最爱的孩子
年轻时的查尔斯、已故伊丽莎白女王和安德鲁王子(右)
他曾被视为女王子女中最具活力的一位,曾在1982年马岛战争期间担任皇家海军直升机飞行员,因参与实战而赢得公众尊重。整个八九十年代,他都是英国媒体的宠儿,以其充满魅力的个性、高调的社交生活和对女性的风流态度而闻名,小报甚至给他起了个绰号叫“风流安迪”。
安德鲁王子年轻时
后来,他担任英国贸易特使,在海外推广英国商业。但正是这种国际形象,日后却成了争议而非骄傲的来源。
公众对安德鲁王子的失望,远在他被正式免除王室职责之前就已经开始了——最令人难忘的,是2019年11月他与BBC《新闻之夜》那次灾难性的访谈。
安德鲁接受BBC《新闻之夜》访谈
当时,爱泼斯坦案受害者弗吉尼娅·朱弗雷多次指控自己被爱泼斯坦贩卖,被迫与安德鲁发生性关系。为了公开为自己辩护并修复声誉,安德鲁同意接受《新闻之夜》记者艾米丽·梅特利斯的采访——这个决定后来被证明是灾难性的。
在被追问与爱泼斯坦的友谊以及朱弗雷的具体指控时,安德鲁提出了一系列拙劣的否认,在网上迅速疯传。他声称事发当晚自己在沃金的披萨店,并且坚称自己不可能出汗(朱弗雷在证词里提到,安德鲁王子跟她跳舞时“汗流浃背”),以及对爱泼斯坦的受害者明显缺乏同理心,都使这次采访变成了一场全国性的“围观”。原本澄清名声的机会,反而成了一个转折点——巩固了他脱离大众、毫无悔意、不负责任的形象。
安德鲁王子(左)、朱弗雷(中)与麦斯威尔(右)合照,摄于2001年
这次访谈造成的损害,使他后来的垮台几乎不可避免。2022年1月13日,白金汉宫宣布,安德鲁的所有军衔和王室赞助人身份均被剥夺,且不能再使用“殿下”的称号。
这一决定是在美国联邦法官裁定朱弗雷提起的性侵民事案可以继续进行之后一天做出的。最终,安德鲁选择了庭外和解,据报价值约1200万英镑,但未承认责任。
王室剥夺其头衔的决定反映了公众的愤慨程度。从那天起,安德鲁停止了所有公共职责,被视作普通公民,尽管他仍以个人身份偶尔参加家庭活动。
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安德鲁王子基本淡出公众视野。他失去了众多慈善职务和军衔,缺席大多数国家场合,不再以任何官方身份代表君主制。
但他的退隐并未让批评平息。全球舆论对爱泼斯坦案的关注,使他的名字不断被提及,关于他是否通过和解“收买沉默”的公众辩论仍在继续。2025年,几家英国媒体又报道称安德鲁曾亲自敦促朱弗雷的法律团队接受私人财务和解,重新点燃了关于问责的道德和政治辩论。
深陷地缘政治漩涡
大约在同一时间,一桩陈年争议再次浮出水面——这次涉及英国与中国的关系。有报道再次提及,在担任英国贸易特使期间,安德鲁曾与一位华裔商人保持联系,此人后来被军情五处指控是为中国工作的秘密代理人,旨在影响外国精英。
据官员称,安德鲁在政府告知此人可能构成国家安全风险后,终止了往来。唐宁街拒绝公开评论,但这一披露重新引发了关于“外国势力”影响英国上流社会的讨论——在威斯敏斯特已开始正式将中国称为“系统性竞争者”的关键时期,这是一个政治敏感话题。
对安德鲁而言,这个消息对他本人非常不利。即使没有不当行为的证据,这一事件也强化了人们对他判断力差、易受影响的整体判断。对伦敦和北京的评论员来说,这也反映了中英关系基调的变化——从合作转向猜疑,这种转变自约翰逊政府后期以来,影响了几乎所有关于中国的政治和媒体讨论。
最终,在因这些报道重新引发的公众愤怒以及王室内部日益增长的压力下,安德鲁同意放弃所有剩余的头衔和荣誉,包括“约克公爵”的称号。
这一步是自愿的,但在象征意义上却是终极的——承认他的公共角色已无法维持。随后几天,以苏格兰民族党为首的国会议员提交了一项动议,呼吁通过立法正式剥夺其公爵爵位,不过该提案尚未进入辩论程序。
安德鲁王子的争议,并非王室首次被卷入全球政治话题中。
近年来,哈里王子和梅根·马克尔已从在职王室成员转变为独立的公众人物,主要在美国活动。通过电视访谈、播客和媒体项目,他们公开批评王室家族、已故女王的领导风格乃至君主制本身。
2021年,他们与奥普拉·温弗瑞的访谈尤其具有爆炸性。梅根声称,一位资深王室成员曾对他们当时未出生孩子的肤色表示“担忧”——这一指控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愤慨,并在英国被许多人视为对王室道德操守的直接挑战。夫妇二人还质疑了家族与媒体的关系、王室处理心理健康问题的方式,以及与英联邦相关的殖民主义遗留问题——这些都是极其敏感的话题,此前一直只在私下讨论。
哈里王子和妻子梅根接受奥普拉·温弗瑞的采访
对此,英国国内公众的反应呈现两极分化:支持者赞扬他们的坦诚,批评者则指责他们的虚伪和背叛。然而,在国外,他们的言论引起了年轻受众的共鸣,并强化了那个关于英国仍在艰难面对其殖民历史的叙事。
哈里和梅根的影响力源于对王室的公开批评,而安德鲁的垮台则源于隐瞒、沉默和道德丑闻。然而,这两起事件都凸显了同一种张力:一个声称政治中立,却又与英国的全球形象和文化外交密不可分的王室家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对此,英国王室也已经意识到,在21世纪,沉默再也无法使其免受公众的审视。当公众信心受到威胁时,王室的生存取决于能否做出可见且果断的回应。对查尔斯三世国王来说,此刻必须明确在道德上划清界限,安德鲁的退出,与其说是个人选择,不如说是体制的必要。
对英国王室来说,保住声誉最好的办法就是切割
关于君主制的追问一直在继续
不了解君主制漫长的妥协历史,就无法理解它今天的处境。
17世纪40年代英国爆发内战,根源就在于君主拒绝与议会分享权力。查理一世被处决及其子查理二世复辟,使英国走上了一条君主立宪制的道路——即君主“统而不治”,由议会掌握统治实权。
这种在18至19世纪巩固下来的权力逐步移交,避免了席卷许多欧洲王权的专制主义。但这也意味着,王室的权威不再根植于法律,而是根植于民众的观念——根植于其展现道德合法性的能力。
但在此后的岁月里,这种合法性屡受考验。1936年,爱德华八世因坚持要娶一位英国国教无法接受的离婚女子沃利斯·辛普森而退位。这场危机因对爱德华政治倾向的猜疑而加剧:他于1937年拜访阿道夫·希特勒,这种可能的法西斯倾向给王室机构的判断力投下了持久的阴影。这一事件表明,王室的行为——即使是象征性的——也能损害英国的国际声誉和道德权威。
爱德华八世和辛普森夫人
同样的原则在今天依然适用。当个人行为或政治上的天真威胁到公众信心时,王室必须果断行动以保护自身。从这个意义上说,围绕安德鲁王子的争议遵循了王室历史上一个熟悉的模式:牺牲个人,以保全体制。
即便只是作为一种礼仪性的存在,长期以来君主制也一直在引发辩论。2016年播出的电视剧《王冠》再次激发了公众对一度隐秘的王室决策话题的热议——从冷战期间的政治干预,到家族对戴安娜王妃去世的处理。这些描绘提醒观众,在中立形象的背后,是一个在公众无情审视下应对自身缺陷的家族。
电视剧《王冠》
已故的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正是这种双重性的体现。他因尽职尽责和在推动王室现代化中的作用而受到赞誉,但同样因其不得体的言论而被人们铭记——从询问一位澳大利亚原住民是否“还扔长矛”,到警告留学中国的英国学生可能变成“眯眯眼”。在以前,这类言论对英国公众而言更多像是一种“会心一笑”,现在却凸显出王室特权是多么容易与公众价值观脱节。
这些矛盾是君主制故事的核心。君主制的力量来自于延续性,但延续性有时意味着要捍卫那些日益与现代期望格格不入的传统。
围绕安德鲁王子的争议——从他与爱泼斯坦和弗吉尼娅·朱弗雷的关联,到他与一名疑似中国间谍的短暂联系——已经超越了他个人跌落神坛的故事。它们揭示了英国古老王室制度核心——形象与问责之间的紧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