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赖清德从上任以来,频繁强调“台湾主权独立、来两岸政权互不隶属”,有美国学者认为这是“去模糊化”的做法。(资料照片/张哲伟摄)
前几天,美国《时代杂志》一篇专栏文章,引爆台湾舆论和政坛。这篇文章的标题是,《美国必须警惕台湾这位鲁莽的领导人》(The U.S.
Must Beware of Taiwan’s Reckless Leader)。
作者是美国智库Defense Priorities的亚洲计划主任莱尔·戈尔茨坦(Lyle
Goldstein)。他在文章中严厉批评并质疑赖清德的“主权论述”,并补充说“蔡英文一向谨慎而克制,但赖清德在主张台湾主权时,则明显更为直率且具挑衅性。”
面对台湾政坛对自己观点的激烈反应,戈尔茨坦甚至在X(前Twitter)上说:“我似乎捅到了马蜂窝”。
当然,赖清德的“主权论述”,在台湾内部有其政治脉络。面对中国文攻武吓、国际空间日益收缩,他选择用明确语言来强调台湾的存在感。对一位新任总统而言,这既是回应民意、也是试图巩固民主信心的方式。
这篇文章到底有哪些“爆点”?它反映的是美国官方的态度?还是智库的现实主义考量下的“过度担忧”?
文章核心:台湾是世界最危险的引爆点
戈尔茨坦的观点非常直接。他在文中开宗明义指出,“台湾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引爆点”(Taiwan is the world’s most
dangerous flashpoint),因为任何擦枪走火都可能让两个核武大国直接对撞。
戈尔茨坦批评赖清德“公开而且反覆地宣称台湾是一个主权国家”,“Lai has stated openly and repeatedly
that Taiwan is a sovereign state and not part of
China.“这在他看来是对现状的挑衅。
他呼吁:“美国领导人不应犹豫,应该设法约束这位显然鲁莽的领导人,或至少私下警告他。”(“American leaders should
not hesitate to rein in Taiwan’s evidently reckless leader, perhaps
with a private warning.”)
并强调:“美国应该把防卫重点放在真正的条约盟友身上……台湾并不是美国的条约盟友,也不构成美国的核心国家利益。”
这些论点构成全文的核心逻辑:台湾问题风险过高,美国不应被盟友牵制。换言之,戈尔茨坦主张美国要保持冷静,避免被台湾拖入与中国的直接对抗。
为什么这篇文章会在台湾炸锅?
这篇文章之所以引爆台湾舆论,有四个“痛点”。
第一,人格化攻击领导人。他用“鲁莽领导人”(reckless
leader)形容赖清德,这在国际外交语言中非常重。不是政策辩论,而是性格评价。对于正在寻求国际支持的台湾政府来说,这无疑是直接打击。
第二,动摇了“美台安全链”的信任感。戈尔茨坦说“台湾不是美国条约盟友”,等于公开提醒美国社会:台湾不是日本,也不是韩国。这挑战了过去几年“挺台防中”的美国主流意识,而这股现实主义声音,来自华府智库内部,等于一种来自美国社会的声音,比官方声明更具警示意味。
第三,挑战民进党的两岸叙事。赖清德从上任以来,频繁强调“台湾主权独立、两岸政权互不隶属”。戈尔茨坦认为这是“去模糊化”的做法,会让北京更难退场,也让美国无法“模糊应对”。这等于在警告:台湾的话太多,美国会被你害到。
第四,暴露美国内部意见的分歧。这篇文章不只是个人观点,它象徵著美国“战略模糊派”的回潮。当华府越来越多“现实主义”智库发声,意味著“不要为台湾打仗”的声音,正在重新进入政策圈。
延伸对比:同期的另一篇《时代杂志》文章
就在同一週,《时代杂志》还刊出另一篇由中国学者周波(Zhou Bo)撰写的〈川普如何避免一场台海战争〉(How Trump Can
Avoid a War Over Taiwan)。
周波是北京清华大学国际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上校。他在文中主张,美国若想避免台海战争,应降低与台湾的政治互动强度,包括限制台湾领导人过境、减少军售,以及避免高层象徵性接触。
他指出:“如果台湾不同意『一个中国』,那么冲突不是会不会发生的问题,而只是何时发生的问题。”(“Without Taiwan
agreeing to ‘One China,’ it is only a matter of when, rather than
if, the conflict will occur.”)
周波同时警告:“能让这两个巨人陷入全面冲突的唯一议题,就是台湾问题。”(“The only issue that can drag
the two titans into a full-blown conflict is the Taiwan
issue.”)
这两句话揭示了周波的核心观点:台湾问题是美中之间最具爆炸性的冲突引信。他想凸显,美国若持续强化与台湾的互动,将使北京认为华府在改变“一中”现状,从而升高战争风险。
周波的文章与戈尔茨坦的立场几乎一致:前者是中国战略学者,后者是美国现实主义智库专家,两人共同的结论是——美国应该克制,不应被台湾牵著走。
这两篇文章背后的战略信号
当《时代杂志》同时刊出这两篇方向相似的文章,它释放的信号是:美中学界与智库圈,正在“共识化”一种现实主义。
这个共识是:
1、台湾问题的爆炸性远超欧洲战场;
2、美国的战略能力与政治意志不足以同时应对多线冲突;
3、华府应优先保护“正式盟友”,而非“事实朋友”。
这不只是意见,而是可能的政治风向变化。象徵著从“挺台防中”的激情,转向“防战避核”的冷静。
台湾的挑战与反思
这场“时代杂志风暴”,对台湾的警讯很清楚。
第一,国际舆论不是一面倒地挺台。台湾若过度强调政治姿态,反而可能让支持变得犹疑。
第二,华府内部的现实主义声音正在升温。这不是对台敌意,而是战略盘算。一旦美国社会舆论认为“不值得冒核战风险”,台湾将面临更孤立的战略环境。
第三,台湾必须重新审视沟通语言。是要延续过去“模糊的和平语言”,还是走“清晰的主权论述”?这不只是选举风格问题,而是生存策略。
然而,对赖清德而言,这条路几乎没有退场空间。他既要维持国内民主支持,又必须不让北京误判为软弱。在这样的高压环境裡,他的每一句话都可能被国际放大解读。或许这不是“鲁莽”,而是台湾现实下的“无奈选择”。
什么是真正的“鲁莽”?
这场风暴的本质,不是《时代杂志》对错,而是“台湾、华府、北京”三方在测试底线。从另一角度看,戈尔茨坦这篇文章本身,也是一种战略讯号——警告华府不要被盟友拖进战争。
不能忘记,台湾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在存亡边缘的微调。面对强权与现实,或许不完美、也显得倔强——“鲁莽”,但那份倔强,是一个小国维护尊严、坚持民主的必要代价。
有时候,最危险的,不是敌人太强,而是朋友开始犹豫。这次“Time风暴”提醒台湾——外交语言、战略的分寸、国际的认知,都比我们以为的更为敏感。
※作者:韦安,为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