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總統普京10月29日透露,俄羅斯已成功完成被稱為「末日魚雷」的「波塞冬」無人潛航器的核動力測試。這個消息立即引起西方的高度關注。美國總統宣稱「美國要立即恢複核試驗」的驚天言論,也被認為是受「波塞冬」最新進展的刺激。

非常值得深究的是,俄羅斯並非是首次拿出新型核武器向西方「示威」,但無論是之前的「薩爾馬特」重型洲際導彈,還是剛成功測試的「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對於西方的震撼都遠遠不如這次公布的「波塞冬」。為什麼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還是得從「波塞冬」的基本性能說起。
「今日俄羅斯」網站29日稱,普京在訪問莫斯科一家軍隊醫院、會見在俄烏衝突中受傷的士兵時透露了「波塞冬」的最新進展。他表示,「我們不僅首次成功地從一艘運載母艦上用發射裝置將其發射,還啟動了其核動力裝置,並讓該裝置運行了一段時間。」美國「動力」網站「戰區」頻道稱,這也是俄方首次證實,「波塞冬」依靠自身動力完成了航行測試。
俄羅斯《觀點報》29日稱,普京還表示,「波塞冬」的威力遠超俄新型洲際彈道導彈「薩爾馬特」,「它的航行速度和深度在全球範圍內都是獨一無二的,近期可能不會出現類似的裝置,並且沒有攔截的方法。」

「波塞冬」的存在最早是在俄羅斯電視台發布的視頻中被「意外」披露的
「波塞冬」的性能介於重型魚雷和無人水下航行器之間,採用小型核動力裝置推進,並可以攜帶核彈頭。西方軍控專家猜測,它打破了傳統的核武器分類規則,依靠液態金屬冷卻核反應堆提供動力,並配備一枚200萬噸當量的核彈頭。「波塞冬」全長約20米,直徑約1.8米,重約110噸。分析人士猜測,它的最大航程超過1萬公里,速度高達100節(約每小時160公里)。根據此前俄羅斯媒體透露的有限信息,「波塞冬」可全程自動運行,經最高統帥授權、解除所有鎖定後,它可以脫離母艦開始長時間水下潛航。
「動力」網站「戰區」頻道稱,外界普遍認為,「波塞冬」的主要作戰目標是在對手幾乎無法得到預警的情況下襲擊其沿海設施。有報道稱,它配備了一種「污染嚴重」的核彈頭,不僅能造成常規的核爆炸破壞,還會將放射性污染擴散到大片區域。另有說法稱,它有可能在更遠的海域引爆,引發放射性海嘯,從而給更廣闊的沿海地區帶來更大的破壞和污染。也正是這些原因,「波塞冬」被西方媒體描述為「超級魚雷」和「末日武器」。
問題在於,如果說「波塞冬」讓西方緊張的原因是它所攜帶的200萬噸級核彈頭的巨大威力,但是能夠攜帶同等威力彈頭的俄羅斯重型洲際導彈並不罕見。事實上,「波塞冬」的真正威脅在於它能隱秘地躲過美國重金打造的反導網路。無論是「海燕」還是「薩爾馬特」,它們都沒有脫離傳統的巡航導彈和洲際彈道導彈的範疇,屬於反導系統的典型攔截對象。且不論美國反導系統的攔截成功率到底有多少,但至少有一定的攔截效果。

「波塞冬」可以由「別爾哥羅德」號核潛艇攜帶
而「波塞冬」的核動力推進裝置賦予了它近乎無限的續航能力,可在深海自主巡弋數周乃至數月,而極快的航行速度和極大的下潛深度(1000米),使得幾乎現有所有反潛手段都對其無效。它能在海底長時間巡航,繞過可能的攔截網路,然後再發動突襲。如果「波塞冬」研製成功,它將為俄羅斯提供一種能夠繞過現有導彈防禦系統的全新戰略核打擊選項,俄羅斯的「二次核打擊」能力可能會比現有戰略核潛艇上搭載的潛射洲際導彈更具韌性。
美國媒體稱,對俄羅斯而言,測試「波塞冬」和「海燕」等備受矚目的核武器,旨在向外界發出明確信息,即俄羅斯不會在俄烏衝突等問題上屈服於西方壓力。同時,「俄羅斯展開的這些新型核武器測試也應該放在核軍控討論的背景下看待,普京將它們描述為對美國退出美俄核軍控條約以及北約東擴的回應」。俄軍事分析師伊戈爾·科羅琴科強調,「波塞冬」不受任何限制,因為現有的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未對這類新概念武器作出規定。因此,它們的出現將有助於推動美國與俄羅斯就核軍控條約展開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