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一對夫妻從河北燕郊自駕往內蒙古多倫縣農田自駕游「撿秋」,意外發現秋收完的田野有許多蔬菜被放棄;他們一路撿拾土豆、白菜、洋蔥、甘藍等,一天撿拾約500斤蔬菜,笑稱「撿到的蔬菜足夠一家整個冬天吃了」。
「本來是沖著風景去的,沒想到抱著一車菜回來的」,拾菜分享成為熱搜話題,當事人王女士表示,是農戶同意遊客帶走,兩人「像是在尋寶」,花了一天的時間撿了約500斤重蔬菜,裝滿汽車後車箱。「撿到的蔬菜足夠整個冬天吃了,節省開支的同時也體驗勞動樂趣。」王女士笑著回憶。
夫妻倆說道這些蔬菜是農民覺得品相差、個頭小或輕微損傷沒法在出售的「邊角料」,要是農戶再花人工二次篩選,成本就高於蔬菜本身價值了。他們看到都丟在地里怪可惜的,於是就想著都撿回來吃。
夫妻倆是事先詢問農民並得到同意,農戶說「隨便撿,別踩壞未收莊稼就可以了」。兩人得到許可後,開始在地里忙碌,一個負責找菜,一個負責裝袋子,足足忙活了一天也不覺得累,反而很有成就感。
「撿回來的菜都放在儲藏室,不能儲藏的都分給親朋好友。」王女士說。500公斤蔬菜市價估算約600-800元了,算上來回的油費開銷,這一趟下來算是很有性價比,但更多是體驗與情緒價值,可比發朋友圈曬風景有意思多了!
據了解,在秋收後的田地撿漏做法由來已久,當地稱「撿秋」;在機械化收割後的田地里,愈來愈多劣菜被棄作堆肥。早前多倫縣一度有50多輛遊客車輛排長龍,上百名遊客撿小土豆,當地政府表示歡迎遊客來撿,文旅部門還發布「寶藏地圖」,附安全提示和文明公約。相鄰的太僕寺旗也推出4條「撿土豆路線」,表示有多種作物,實現「一地多撿」。隨後有巴彥淖爾市撿辣椒、呼和浩特撿螃蟹路線分享。

這些蔬菜是農民覺得品相差沒法在出售的「邊角料」。(視頻截圖)
湖北日報評論指出,社交媒體上,「撿秋」相關話題瀏覽量破億,各類教學層出不窮。 「撿秋」的魅力,在於低成本與過程中的鬆弛療愈,但落到現實,卻頻頻「變形」:大量遊客湧入秦嶺,攀折枝幹、敲打果樹。一些農民種植的作物被破壞性採摘,不少景點垃圾遍布,環保部門不得不出面呼籲「請適度採集」,別讓「撿秋」變「薅秋」。

收完的田野有許多蔬菜被放棄。(視頻截圖)

儲藏室擺滿撿拾來的各種蔬菜,「夠一個冬天吃的」。(視頻截圖)

機械化收割後的田地里,很多「劣菜」被棄作堆肥。(視頻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