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至11月1日,APEC峰會在韓國慶州舉行。作為東道主,韓國總統李在明藉此重要多邊場合,接連展開多場雙邊外交活動,其中兩場會晤尤為引人關注。
首先是美韓首腦會談。在會談中,李在明正式請求美國向韓國提供核動力潛艇所需的核燃料,以提升韓國潛艇作戰能力。韓聯社指出,這是韓國政府首次公開表達引進核動力潛艇的意向。此舉是否意味著李在明政府願以一定代價加入美國主導的「制衡中國」戰略?韓國的平衡外交空間是否正在受到挑戰?
另一方面,11月1日舉行的中韓領導人會晤更具特殊意義。這是中國最高領導人時隔11年再次對韓國進行國事訪問,也是李在明上台以來,兩國領導人首次正式會晤。中韓互為搬不走的鄰居、分不開的夥伴。此次會晤能否推動中韓關係實現新的突破?韓國的反華問題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
對此,觀察者網特邀韓國世宗研究所中國研究中心主任鄭載興,深入解析韓國「選擇」背後的地緣政治博弈。
觀察者網:10月30日至11月1日,中國最高領導人在出席APEC會議期間對韓國進行訪問,並與韓方舉行中韓首腦會晤。這是中國最高領導人時隔11年再度訪韓。回顧過去11年,中韓關係歷經不少波折,如「薩德」事件、尹錫悅政府時期的起伏,再到李在明政府上台後雙邊關係有所回暖,但同時也伴隨出現反華遊行等不穩定因素。鄭教授,您如何看待中國最高領導人此次時隔11年訪韓的意義?這對中韓關係的改善將發揮怎樣的作用?
鄭載興:毫無疑問,中國最高領導人時隔11年再次訪問韓國,對於中韓關係是一個強烈的積極信號。就我個人來看,中韓兩國是鄰居,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彼此之間一直很親近。我認為,中韓兩國關係本身並沒有太大問題,主要是一些外部環境因素一直在干擾中韓關係的穩定發展。
大家可能還記得,10年前朴槿惠總統代表韓國參加了九三閱兵儀式,那時中韓關係非常緊密。但自她參加閱兵之後,美國就開始對韓國施加壓力,隨後「薩德」議題的出現,使中韓關係急轉直下。從朴槿惠時期到尹錫悅時期的這十年間,中韓關係面臨了不少障礙,其中最關鍵的影響因素還是來自美國以及國際大局勢的變化。
儘管李在明當選後為中韓關係帶來了一些希望,但當前國際形勢確實複雜多變,特別是俄烏衝突爆發後,整個半島局勢更加複雜。在這樣的背景下,中韓關係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仍受制於中美競爭的加劇。
因此,我認為中韓關係的恢復和改善,或許不僅僅取決於中韓兩國,背後還有非常複雜的結構性因素,留給我們的空間其實是有限的——有人希望中韓關係改善,但也有人不願意看到中韓關係過於緊密——這種現實的博弈和競爭始終存在,無法被忽視。
總體來說,此次中韓領導人會晤對於中韓雙邊關係是一次積極的正向推動,除了前面說的外部挑戰,還有內部的挑戰,包括反華的問題——這不僅需要兩國官方的努力,也需要民間的努力。
觀察者網:關於韓國的反華問題,我們看到李在明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也作出了非常鮮明的立場表態,從效果來看確實產生了一定作用。但需要指出的是,反華情緒目前在韓國社會的影響力不容忽視。之前您提出過一個觀點,您認為冷戰的因素,或者說冷戰的陰霾,在韓國依然沒有被消除,甚至仍在發揮很大作用。這一因素是否與當前韓國社會的種種反華現象存在深刻聯繫?您對此怎麼看?
鄭載興:正如我一直強調的,我認為朝鮮半島乃至整個東北亞地區,其實尚未完全走出二戰與冷戰的遺留影響。大家可以觀察一下,無論是中國的九三閱兵、五月莫斯科的反法西斯勝利紀念活動,還是九月份朝鮮的閱兵,這三個國家舉辦的紀念活動有一個共同特點:很多西方國家並不參與。坦白講,這正說明二戰的遺留問題,至今仍未完全解決。而二戰之後的冷戰,其實與二戰是一脈相承的,難以徹底分割。
當然,韓國和西方國家的視角,與中國、俄羅斯的視角是完全不同的,西方國家看待這一問題時所持的歷史觀和價值觀也存在差異。問題在於,歷史觀和價值觀一旦在不同體系中發展了幾十年,就很難在短期內達成共識。中國與俄羅斯有自身的歷史觀與價值觀,而韓國、日本等國家在價值觀上更接近西方,其價值觀也深受西方體制塑造——這種差距太大了。
因此我認為,當前出現的「反華」情緒或其他根深蒂固的問題,其實都可以追溯到冷戰和二戰的遺留影響。有些人——尤其是美國——在與中國、俄羅斯關係惡化時,又開始刻意營造冷戰的氛圍,宣揚「不同社會體制是對我們民主制度的威脅」,這樣的論調很容易煽動民眾情緒。而韓國和西方國家的主流媒體及長期教育環境,也塑造了民眾以特定邏輯看待歷史的視角,自然容易形成「反華」「反俄」的社會氛圍。

數月來,韓國抗議者經常手舉美國國旗舉行「反華」集會 韓聯社
大家還可以觀察到一個現象:韓國、日本社會中的反華情緒較高,而歐洲(尤其是西歐)則是反俄情緒較為突出。表面看似乎不同,但若仔細研究,其實非常相似。這正是二戰與冷戰遺留問題在韓國、日本以及歐洲國家的共同體現。如今出現的對抗、對峙和激烈鬥爭,都與此相關。對此,我固然希望這方面能有所改善,但也必須認識到其中存在的巨大挑戰。
觀察者網:10月29日,李在明與特朗普進行了首腦會晤,值得注意的一個點是:韓國計劃向美國採購核動力潛艇。事實上,李在明上台後一直推行務實的平衡外交,他曾在多個採訪和公開場合強調不應該因為韓美關係,而忽視中韓關係。但從此前的韓華造船廠受到制裁、到如今預採購核動力潛艇等等,似乎韓國的平衡外交空間正在受到擠壓。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鄭載興:說實話,這也是我個人最關注的挑戰。我一直主張韓國應推行平衡外交,不應選邊站。過去一段時間,韓國推行所謂「一邊倒外交」或「價值外交」,包括加入美日合作、北約相關機制及印太戰略等,其本質都是對抗中國與俄羅斯,尤其是針對中國,這也導致當時中韓關係陷入低谷,韓俄關係甚至近乎敵對。
毫無疑問,這種做法嚴重損害了韓國的國家利益,因此我反對這種一邊倒的政策。但問題在於,韓國國內主張平衡、主張與中國及俄羅斯維持穩定關係的聲音實在太弱。我們的力量,相較於美國、日本乃至北約而言差距懸殊,這類聲音很難真正進入韓國的決策層面,這是非常現實的問題。
韓國政府在「保守」與「進步」之間輪替,但這只是國內政治博弈的表現,國際上的結構性問題才是關鍵——韓國畢竟是美國的盟友,而坦率講,我們的作戰指揮權至今仍掌握在美國手中。此外,1997年金融危機之後,韓國的主要資本大多被美國華爾街所掌控,因此韓國很難從根本上擺脫美國的影響。

10月29日,韓國總統李在明和美國總統特朗普舉行會談。視覺中國
所以說,無論進步陣營還是保守陣營執政,雖然在國內政治中存在博弈,但在外交與安全領域,韓國始終難以脫離美國的影子,這是現實。美國也是如此,民主黨與共和黨看似爭鬥不斷,但在國家外交與安全政策上基本保持一致。韓國體制借鑒美國,也呈現出類似特點。
另一方面,韓國是一個官僚體系高度穩固的國家。外交部、國防部等部門的官員長期任職,思維上已高度「美國化」或「西方化」,觀念較為保守,很難改變。對於他們而言,突然提出「擺脫美國」或「在美國將中國視為戰略對手的背景下推動對華關係改善」,即便表面不反對,心理上也難以接受。
因此,儘管李在明總統上任,但結構性困境、社會氛圍與政府體系問題依然存在。此外,媒體在韓國的作用極為重要,可韓國主流媒體大多由大資本掌控,而這些資本又與美國利益深度綁定。西方媒體對中國的報道,大部分都是負面的,帶有明確傾向。韓國媒體同樣如此,民眾長期處於這樣的信息環境中,自然容易形成對中國的負面認知,比如視中國為威脅或「獨裁國家」。
所以未來中韓如要推動改善,仍需付出很多努力,而且面臨的挑戰不小。
觀察者網:特朗普此次亞洲之行先後與日、韓、中領導人會面,其中中美元首會晤達成的成果尤其受各界關注,表面上可以說為兩國關係帶來了暫時的緩和。但另一方面,此行也明顯強化了美日與美韓同盟:與日本方面主要聚焦安保領域;而與韓方則首次提出採購核動力潛艇議題。這給人一種「表面緩和、實質圍堵」的印象,且針對中國的態勢似乎較為明顯。您如何看待特朗普此次亞洲行背後的戰略意圖?
鄭載興:關於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分析視角。就我個人看來,坦率地說,不管美國總統是特朗普或是其他任何人,其實本質都一樣——中美之間的博弈不是普通的博弈,某種程度上類似於當年美蘇之間的對峙,只不過今天是在不同社會制度、文化和體制下的長期競爭。這種博弈將是漫長而艱難的,不會因為一次會議達成共識就徹底改變。
美國代表的不僅是一個國家,而是整個盎格魯-撒克遜體系。要知道,自英國工業革命以來,西方國家通過殖民主義進程,在數百年間控制了非洲、中東乃至歐亞地區的廣大區域,建立起全球主導權。這不是幾十年的問題,而是從工業革命至今幾百年歷史的延續。他們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很難輕易將主導權讓渡給像中國這樣具有不同社會文化背景的國家——尤其是這些地區曾被他們視為殖民地或從屬地帶。
因此,中美博弈將是長期且激烈的。目前美國面臨諸多內部問題,而我認為,美方當前最擔心的可能還是稀土問題。據我了解,美國在稀土供應上沒有把握。美元霸權的基礎是軍事力量,而軍事力量又依賴大量武器裝備——航母、潛艇、戰鬥機等,這些都離不開稀土。中國目前控制著稀土供應鏈,而美國本質上是一個金融國家,並非製造業大國,它需要強大的軍事能力來維持其金融霸權。如果中國停止向美國供應稀土,美國勢必陷入被動。

稀土元素
所以美國現在需要中國,希望雙方暫緩對抗、恢復對話。但這並不意味著美國放棄對華脫鉤或遏制,而是在解決稀土問題之前,它需要與中國進行協商。美國近期與澳大利亞、東盟等國簽署多項稀土相關協議,正是為了突破這一瓶頸。一旦美國在稀土問題上取得突破,中美博弈很可能再度激化。
因此,中國必須用戰略眼光和長期視角看待對美關係,不能僅停留在短期判斷。目前雙方確實都需要暫時「停火」,但中國也應做好充分準備。
從這個角度再看特朗普此次亞洲行:他為什麼如此重視與東盟國家改善關係?為什麼強化美日韓合作?這些國家大多屬於海洋勢力。美國與西方本質上是海洋力量的代表,英國、美國都是如此。美方正試圖整合所有海洋勢力——包括歐洲、澳大利亞、東盟、韓國等——形成更緊密的合作網路,以遏製作為大陸國家的中國,也包括俄羅斯。
所以我認為,特朗普此次亞洲行的戰略意圖非常清晰。未來,中國需要認真思考如何在美國這種長期、系統性的博弈中制定有效應對策略——這無疑是我們必須深入思考的重要課題。
觀察者網: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就是朝鮮問題。特朗普在亞洲行期間,曾多次提到與朝鮮的關係,並一直表示他很願意與金正恩會面,雖然最終沒有安排,但不排除未來可能再次舉行「特金會」。您認為看待特朗普的這種表態?站在韓國的角度來說,當前的南北關係如何破局?
鄭載興:我認為,朝鮮問題今後將成為中美之間、乃至陣營博弈間的一個主要焦點。誰掌握了半島,誰就可能在歐亞大陸佔據主導權,因此朝鮮問題的發展很關鍵。
目前來看,特朗普非常清楚一件事:朝鮮已經是一個擁核國家了。如果朝鮮沒有核武器,他可能根本不會考慮與金正恩改善關係。但現在情況不同了,朝鮮和俄羅斯的關係全面升級,與中國的關係本就特殊。對此特朗普也明白,通過武力推翻朝鮮政權已經不可能,所以他的思路發生了變化。
過去幾十年,美國一直試圖通過制裁和軍事威脅來推翻朝鮮政權,但現在他們發現這條路走不通——朝鮮已經具備相當的實力和核能力。於是美方的策略開始轉向:從揮舞「大棒」轉為遞出「胡蘿蔔」,試圖通過改善關係來爭取主動權。
特朗普的想法是,一旦美朝關係改善,韓國、美國、日本以及歐洲國家就可以大規模對朝鮮進行開發和投資。這樣一來,整個半島就可能落入他們的掌控之中。以前是想推翻朝鮮政權來控制半島,現在則是想通過合作來達到同一目的。
如果美國能夠掌控朝鮮,就意味著在中俄問題上佔據了主導地位。一旦整個半島被美國把握,下一步可能就是分化中俄朝三邊關係。如果能將朝鮮拉攏過去,就只剩下中國和俄羅斯,屆時美國對中國的壓力將會更大,甚至可能形成對華的包圍態勢。
所以我一直強調,千萬不要低估朝鮮的地緣價值。一旦朝鮮失控,整個博弈格局,尤其是對美國而言,將發生重大變化。
特朗普現在非常著急推動此事,而韓國方面,尤其是現政府,也希望由美日韓主導與朝鮮改善關係,而不是中國。說實話,站在韓國的立場來講,韓國很難加入中國主導的合作機制,因為美國絕不會允許韓國配合中國主導的議程——這本質上是一場大國之間的博弈。
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幾百年來一直關注歐亞大陸格局,絕不會允許歐亞核心地帶由中國主導。因此,朝鮮問題極為關鍵,一旦在這一環節出問題,整個中美博弈的天平可能就會傾斜——這是問題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