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由中國人民大學主辦,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全球領導力學院承辦的「明德戰略對話(2025)」系列活動舉行。英國《金融時報》首席外交事務評論員吉迪恩·拉赫曼(Gideon
Rachman)出席會議並發言指出,與美國軍方交談時,我們發現,二十年前美國人不會認為中國是強大的競爭對手,但現在他們真的認為和中國開戰,他們可能打不贏,這就是我們作為旁觀者看到美國對於中國態度的變化。現將其發言實錄發布如下:

我第一次到中國是1994年,多次到訪中國見證了一路以來的發展。當年,剛到上海浦東時,那時候的浦東還只有一些田地、倉庫、森林、綠地,現在去成為了國際金融中心,搭建了許多令人驚嘆的現代化高樓,這一鉅變,標誌著中國工業化進程迅猛發展的縮影。
三十年後的今天,在北京參加明德戰略對話期間,我隨團參訪了小米科技園,切實感受到了中國製造業現在蓬勃的發展。30年前,中國製造業還處於低端、低成本的水平,但現在中國正在生產全球最頂級、頂尖的產品,中國從「世界工廠」升級為「世界實驗室」。因此,現在中國是充滿了希望的國度,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也處於非常有希望的時刻,即處於價值鏈的頂端,且主導了許多世界市場和領域。
近些年,西方對全球化的態度發生了根本性轉向。其實,一開始全球化是被全球範圍所共同接受的,人們都認為這是好事,但現在特朗普反對全球化,他不光對中國,甚至對全球都設置了關稅的高牆,他對於世界,甚至對於歐洲、歐盟都發動了貿易戰。
因此,反全球化、保護主義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正如其他中國學者所提到,中國在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好的發展,因此,在這個不斷地發展過程中,中國一定會遇到這些障礙。
西方對於全球化的態度發生巨大的轉變有兩個原因,一是經濟因素,二是戰略因素。
從經濟因素來講,特朗普或像特朗普思維的人在歐洲都會有一樣的結論,即認為全球化行不通。歐美國家有些地區是非常繁榮的,而有些地區則是工業城鎮,因此,隨著一些國家把工業轉移到中國或亞洲其他地區,逐漸失去其核心產業,我們可以將這種行為稱之為去工業化。
美國的失業率大概在4%左右,社會不平等現象也在加劇,美國的整個不平等問題很多是與其自身的稅收政策相關。如果西方工人突然有一天說要和全球的工人競爭,和中國、印度的工人競爭,要知道這些工人的能力更強,但是只需要更低的工資水平。
由於這樣的現象,產業不可避免進行了遷移,這就是特朗普包括其他領導人對於反全球化經濟因素的考量或說辭;另一些從和中國貿易交互之中獲得了一些利益的國家,也面臨著挑戰,比如德國是歐盟最大的經濟體,在中國崛起的這段時間裡,德國表現的也變得乏陳可善。
我當時去參訪賓士,賓士的相關負責人跟我說:「中國是個非常偉大的市場,我們在中國的市場做得非常好。」然而,現在中國在價值鏈上游移動了,中國電動汽車用幾年時間走完德系車百年的技術長征,德國人也開始擔心他們可能會很快失去在這個市場的主導。中國汽車行業在崛起之中,特別是電動汽車發展非常迅速,正挑戰著德國汽車業的地位,因此這引起以歐美為首對於全球化態度的轉變。
戰略焦慮比經濟疼痛更致命。中國的崛起,在戰略上來講,西方到底怎樣考量中國的角色?中國對於世界和自身的描述,和從西方的視角看到的報道和描述是不同的。很多人就會說中國是威脅,中國計劃在亞洲開戰,和美國開戰。當時洛佩西躥台,那時候就有很多關於台灣方面的討論,中國當時也有很多的報道,說中國正在加強其軍事建設。
其實,美國非常害怕中國,認為中國擁有了非常強的海軍力量,美國對於中國在太平洋地區存在的權力威脅,中國有非常先進的技術和武器。所以和美國軍方交談中,我們可以發現,二十年前美國人不會認為中國是強大的競爭對手,但現在他們真的認為和中國開戰,他們可能打不贏,這就是我們作為旁觀者看到美國對於中國態度的變化。
並不是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內與中國的貿易是錯誤的,實際我們要看到的是,美國沒有辦法再把先進的晶元賣給中國,因為晶元可能用於向美國發射的導彈之中,這就是西方對於中國整體看法的轉變。
美國在全球軍事方面扮演非常強大的角色,中國在太平洋地區也有其部署。很多國家都依賴美國提供安全的保障,特別是在一些重大的戰爭發生時,比如俄烏衝突,歐洲會很大程度上來尋求一些美國的幫助。
我在歐洲很清楚地能看到,中美這種勢力的抗衡,如果只談經濟,歐洲可能會想中國是未來,中國在很多方面表現得非常好,規模又大又領先。但如果歐洲要把他們自身的安全納入考量時,說辭就有變化了,他們會偏向美國。
因為歐洲需要美國,中國不能和美國打貿易戰,因為歐洲需要通過美國來制衡俄羅斯。在俄烏衝突時,美國可以保護歐洲,所以,這就是歐洲為什麼會偏向美國。
中國到底能做什麼?其實全球一直有很多的討論,有些人說,中國一直在反覆提及合作共贏的概念,中國在經濟和其他方面的許多行為,也讓大家相信中國合作共贏的決心。中國繁榮的崛起來講,中國人越來越有錢,國家越來越富有,整個軍事發展局勢也越來越緊張。這也就是為什麼美國人、歐洲人會越來越擔憂,認為中國是個威脅,會有很多「中國威脅論」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