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对药品、芯片等领域的垄断如何威胁美国?
这不仅仅关乎稀土。以下三种产品表明,北京如何建立起足以令贸易伙伴感到棘手的供应链主导地位。(《华尔街日报》截图)
中国已经展示出其有能力通过控制全球供应链来进行“武器化”,具体方式是限制关键稀土矿物的流通。当中国材料的短缺威胁到美国的生产时,特朗普总统被迫走上谈判桌,并于上周与中国领导人习近平达成了一项休战协议,双方表示这将有助于放宽稀土的流通。
但北京的手段不仅限于这些关键矿物。还有三个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的产业——锂离子电池、成熟芯片以及药品原料——能够说明美国若想彻底摆脱这种脆弱依赖,还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
中国在关键供应链领域的主导地位
一、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电池是电动车、能源储存系统及消费电子产品的核心组件。掌握电池产业的国家,往往能在汽车科技和绿色能源转型中取得战略优势。目前,全球最大的两家电池制造商均来自中国——宁德时代(CATL)与比亚迪(BYD)。
即使电池最终在其他国家组装,其核心材料仍高度依赖中国供应。根据顾问机构 Benchmark 矿业情报公司 的数据显示,中国企业生产了全球约
79% 的电池正极材料 和
92%
的负极材料,在精炼化学锂市场的占有率达到 63%。此外,中国还掌控全球 80% 的精炼钴 和 98% 的精炼石墨 供应。
为防止关键技术外流,中国政府自 2025 年起陆续收紧相关出口管制。7
月起,部分与锂离子电池相关的技术若要向海外转移,须事先取得官方许可;10
月又新增规定,部分制造设备及正极材料的出口也需申请批准。这些举措显示北京正积极维护其在全球新能源供应链中的战略地位。
二、成熟制程芯片
中国目前约占全球 三分之一
的成熟制程半导体产能。虽然这类芯片的制造技术较先进制程简单,但其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对 汽车电子、消费电子产品及国防装备
等产业均至关重要。近期“安世半导体(Nexperia)事件”引发的供应中断,已充分暴露全球产业链对中国产能的依赖程度。
同时,中国在半导体生产所需的关键矿物领域也占据压倒性优势。根据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 数据,中国去年生产的 镓(Gallium)占全球产量的 99%,并且是全球最大的
锗(Germanium)
生产国。这些稀有矿物广泛应用于芯片制造、红外光学及电信设备,一旦供应受限,将对全球高科技产业造成重大影响。
三、制药原料
尽管美国药房出售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标签上鲜少标明“中国制造”,但中国实际上是全球药品供应链的重要环节。中国不仅是主要的
原料药(API)
供应国,还生产大量用于制造原料药的 前驱化学品。
目前,美国进口的 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普拿疼主成分) 和 布洛芬(Ibuprofen,安舒疼及伊普芬主成分)
大多来自中国。中国同时也是 抗生素原料药
的主要出口国。虽然美国在成品药上依赖印度供应,但印度制造学名药所需的活性成分仍大量依赖中国输入。
北京当局深知药品供应在国际政治中的敏感性,因此极少以中断药品出口作为外交手段。然而,中国在制药原料领域的高度集中度,依然构成美国及其他国家在公共卫生安全上的潜在风险。
综合来看,中国通过在 锂电池、成熟制程芯片及制药原料
等关键产业中的深度布局,已在全球供应链中形成强大的结构性优势。这种主导地位不仅带来经济利益,也具备潜在的地缘政治影响力。若美国及其盟友希望降低对中国的依赖,必须在上游原料、制造设备及技术研发领域进行系统性投资与多元化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