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8 11 月

「有人調侃 特朗普干一輩子 對中國科研是大好事」

今年6月,35歲的美國紐約人斯蒂芬·弗格森走進深圳的一間會議室時,驚訝地發現來自中國頂尖科研機構——中國科學院的50名代表正迫切想聽他分享在此工作的經歷。這些代表希望打造一流的科研環境,想從弗格森那裡獲取有用的建議。

弗格森此前只來過中國一次,但在2023年被招募為生物學研究員來華工作。

弗格森認為,代表們願意傾聽「一個來自美國的普通人」的意見,意義重大。他說:「我感覺自己身處一個真正推動科學發展的環境,這裡科研事業蓬勃發展,吸引了大量人才。他們讓說『願意』變得很容易。」事實也是如此,弗格森並非唯一接受邀請的美國科學家。

「為什麼特朗普削減科研經費對中國來說是一場大勝?」11月6日,美國《華盛頓郵報》刊文稱,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台後削減資金、限制移民,美國學者紛紛出走;與此同時,中國正吸引在美人才,尤其是在STEM(四個字母分別代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

有美國學者提到,他在華訪問工作時,曾聽到有人調侃稱:「我們希望特朗普永遠當美國總統,因為這對中國科學是最好的事情。」

「有人調侃 特朗普干一輩子 對中國科研是大好事」

離美華裔學者的科研領域分布,STEM佔主要比例 《華盛頓郵報》製圖

文章提及,過去十年,許多學者,尤其是有中國家庭背景的學者,紛紛跨越太平洋,從美國出走至中國。特朗普重返白宮進一步加速了這一趨勢。他削減數十億美元的科研經費,取消一些美國頂尖大學的資助,撤銷國際學生簽證,並大幅提高了高技能H-1B簽證的費用。

據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統計數據,僅今年上半年,就有約50名華裔終身教職或准終身教職學者返回中國,而2011年至今,已有超過850名學者離開美國。

數據還顯示,超過70%的離美學者從事STEM領域工作,工程和生命科學領域的流失最為顯著。

兩國科學家一致認為,這種科學人才遷移將對全球科研生態和中美科技競爭產生重大影響,削弱美國的競爭優勢,下一代疫苗或人工智慧模型更可能出自中國。加州大學學者吉米·古德里奇表示:「美國對科學的懷疑態度日益加劇……而在中國,科學被視為推動國家未來的關鍵解決方案。」

文章稱,美國科研經費的削減以及對華裔科學家的嚴格審查,助推了中國吸引頂尖人才、鞏固全球科學中心地位的努力。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趙永升指出:「誰掌控了人才,最終就掌控了世界的未來。」

《華盛頓郵報》介紹道,儘管美國作為長期的全球科研中心仍具吸引力,但中國正迅速迎頭趕上。

據美國科學促進會數據,20年前,美國的研發支出幾乎是中國的四倍;但到2023年,美國政府和私營部門的研發總支出為9560億美元,僅略高於中國的9170億美元。

在科研支出上,中國正迎頭趕上 《華盛頓郵報》製圖

文章指出,中國的經濟激勵舉措,以及愛國主義情懷,吸引著華裔科學家紛紛回國。

但與此同時,一些人感覺美國政府似乎在主動驅逐科學家。2018年,特朗普在首個任期推出臭名昭著的「中國行動計劃」。數年過去後,在美華裔學者仍深感擔憂,如履薄冰。

哈佛醫學院免疫學家喬納森·卡根回憶道,今年5月他在蘇州參會時,聽到有人甚至調侃:「我們希望特朗普永遠當美國總統,因為這對中國科學是最好的事情。」

查爾斯·利伯(左二)今年4月正式入職清華 清華大學國際研究生院

美國驅逐,中國吸引。一推一拉下,被影響的不僅具有中國家庭背景的科學家。

例如,哈佛納米科學家、國際納米科技領軍人物之一查爾斯·利伯曾因「中國行動計劃」遭受美國政府迫害,於今年4月加入清華大學,成為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SIGS)的全職教員。

文章稱,深圳是中國科學雄心的核心。從漁村變身科技大都市的深圳,以先進的研究設施和不斷擴展的大學校園,以及靠近華為等創新企業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全球研究人員。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院長歐陽證曾表示,深圳是教育與尖端產業的「交匯點」和「新產業引擎」。該學院旨在為這一引擎提供動力,繼續吸引許多有海外經驗的學者。據介紹,約80%的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教員擁有海外教學或研究的經驗。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