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靈魂的表演,再完美也是假的。
在「超人」的片場,一隻名叫Ozu的救助犬,正乖乖地對著鏡頭坐好。
導演舉起手,工作人員調光,攝影機開始運轉。在那一刻,Ozu是片場里最認真、最純粹的演員。
可當電影上映,觀眾看到的「它」,已經不是真實的那隻狗。
後期團隊用AI和CGI技術,把它的表情、奔跑、甚至尾巴的擺動,全都重塑成了一個完美的數字生物。
它的靈魂被複制,肉身被刪除。
而好萊塢,也在悄悄上演一場「去生命化」的革命。
AI不只在搶人類演員的飯碗。連那些陪我們哭、陪我們笑的動物,也開始從銀幕上消失。
好萊塢的動物演員,被AI「勸退」
在好萊塢,AI取代的不只是人。
那隻曾在早間新聞、美眉校探里出鏡的狗演員Rocco,如今只能偶爾接個廣告維持生計。
狗演員Rocco
據報道,越來越多的製片廠,已經不再請真正的動物上鏡,而是選擇在後期用AI和CGI去生成它們的「表演」。
一家名為Studio Animal Services的公司坦言,這波技術潮已經顯著衝擊了動物訓練行業。
另一家位於洛杉磯的動物租賃機構Benay』s Bird&Animal Rentals甚至說,自己的業務量比疫情前少了六成:
我已經三四年沒接到過啄木鳥的活兒了,海鷗整群地閑著。
Benay』s Bird & Animal Rentals官網展示圖
這一切並非偶然。
疫情後的影視業早已開啟降本增效模式。動物拍攝要保險、要監管、要花時間訓練;而數字動物,只需一次掃描,就能反覆使用。
再加上2023年編劇罷工、演員抗議AI替代的餘波還未散去,製作方對可控、高效的執念更深。
於是,AI動物成了最理想的過渡品:既無工會、又不罷工。
甚至在今年上映的「超人」中,導演James Gunn的救助犬Ozu也成了AI模型的參考對象。
銀幕上的超狗Krypto幾乎全由計算機合成,真正的狗,只在片場充當「道具」。
動物演員的黃金時代,已經走到尾聲。
攝影機還在運轉,可片場上,取而代之的,是一隻永遠不會出錯的數字狗。
AI的「善意」,有時過於冷酷
在這場去生命化的變革里,AI的角色並不全是反派。
有支持者說,它至少終結了動物在片場的痛苦。
PETA的影視負責人Lauren Thomasson接受採訪時表示:
AI和所有技術一樣,可以被用於善,也可以被用於惡。在這個例子里,它能讓動物擺脫娛樂產業里的痛苦,這是件好事。
PeTA截圖
從某種意義上,這話沒錯。
過去,為了讓狗哭、讓馬摔倒、讓鳥在正確的角度振翅,動物訓練師常常要靠恐嚇、飢餓、甚至藥物。
AI技術確實讓這些「隱形虐待」有所減少。
但對那些靠動物表演謀生的人來說,這種善意卻像一場寒流。它拯救了動物,卻也順手讓他們的職業消失。
洛杉磯的訓練師Karin McElhatton就在採訪里說:
AI已經對整個動物演員行業造成了很大影響。
對她來說,AI的出現,不是解放,而是替代。
更讓人不安的是,這場替代不止席捲了動物界。
今年早些時候,一家公司宣布打造名為Tilly Norwood的虛擬演員,引發整個好萊塢的抵制。
AI生成的虛擬演員Tilly Norwood
邏輯如出一轍:如果連狗都能用AI生成,為什麼人類不行?
於是,AI的「善意」成了一個悖論——它讓暴力消失,也讓溫度消失。
銀幕更乾淨,卻也失去了人味。
沒有靈魂的表演,再完美也是假的
在今年上映的「超人」中,導演James Gunn本想用救助犬Ozu扮演超狗Krypto。
可真正出現在銀幕上的幾乎全部是由AI和CGI構成的「數字版」犬類:
那隻狗幾乎是完全被電腦合成的,儘管片場有一隻站著做參考。
電影里保留了Ozu特點的Krypto
畫面一如既往地流暢、尾巴擺動精準、奔跑姿態完美無瑕。
不少從業者直言:
CGI/AI製作的動物雖然能演,但永遠不會犯錯、永遠不會驚慌、也不會出錯。
這一話語揭示了一個深層矛盾:技術讓畫面更完美,卻也讓情感更「工業化」。
而在影視業之外,這種「高精度替代」也蔓延開來。
從動物演員到群演,從真人拍攝到數字演繹,一切都被演算法重新編碼。
對此,業內曾指出:「AI正盯上好萊塢的最後幾頭獅子。」
AI追蹤出來的好萊塢最後的雄獅
問題在於:如果銀幕里那隻狗能被無限複製,那它存在的意義還剩多少?
真實動物的呼吸、眨眼、犯錯,這些微小的「瑕疵」,其實構成了人與影像之間的情感鏈接。
示意圖
當這些不再必需,影像變得極度精準,卻少了溫度。
真實的動物魅力在於會出錯、會停頓、會忽然抬頭。
如果我們再追問更遠一點:當連動物的演出都可以被「成本」化、數據化,下一步是不是連人類的表演也會被這樣替代?
當鏡頭不再需要呼吸聲、不再需要毛髮雜亂、不再容許一絲失控的時候,那些被替代的,不只是動物,更像是一段鮮活的現實。
動物演員退場,人類也在被替代
AI取代的不只是動物的身體,更是在取代我們對「生命」的想像。
從一開始,人類讓動物登上銀幕,是為了追求真實。
狗的眼神、馬的奔跑、鳥的驚慌…….它們讓影像更有人性。
可如今,我們用演算法重建它們的表情,用模型模擬呼吸,再把這一切稱作技術進步。
示意圖
這是一種奇怪的循環:我們先把生命「數字化」,再懷念被刪除的溫度。
有人說,AI讓娛樂業變得更高效、更安全,也更「人道」。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它也在一點點削弱我們與真實世界的連接。
當屏幕上連動物都不再需要,我們是否也將進入一個沒有生命的世界?
示意圖
過去一年,好萊塢經歷罷工、抗議、抵制——演員要求保護自己的面孔不被用於AI訓練。而動物,卻連抗議的權利都沒有。
它們只是被靜靜移出片場,像是一場靜悄悄的消失。
也許,AI的最終勝利,不在於它能生成多少圖像,而在於我們開始接受虛擬比真實更省事、更乾淨。
當那天到來,我們不只是失去了動物演員,也失去了相信「生命力很重要」的能力。
AI的崛起,像是一場無聲的排練。
從演員到動物,從面孔到呼吸,那些曾經屬於生命的部分,正一點點被替換成更穩定的代碼。
或許有一天,我們會在銀幕上看到一隻完美的狗、一個完美的笑容、一個從不出錯的世界。
只是,那一刻的感動,還算不算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