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紐約真的選了一個「支持社會主義」的市長
2025 年 11 月,美國最大城市紐約選出了它歷史上首位公開自稱「民主社會主義者」的市長——Zohran Mamdani。
他不僅是紐約史上第一位穆斯林市長,也可能是這座城市幾十年來政治立場最「左」的一任。
他的政綱幾乎條條都能觸動普通人的神經:
凍結房租:限制租金上漲,防止房東「隨意漲價」;
免費公交:市政承擔公共交通費用;
城市雜貨店:由政府開設平價連鎖;
公托、公屋普及:將教育、住房重新定義為「公共權利」;
提高富人稅與地產業稅:讓頂層承擔更多財政責任。
這套看似「左得出格」的綱領,其實正擊中了紐約的核心矛盾:生活成本高企、貧富懸殊、年輕人「努力無果」。

02 彼得·蒂爾早有預言:一封2020年的內部郵件
這場政治轉向,其實早在五年前就被矽谷最冷靜的資本家看穿。

在 2020 年一封寫給 Mark Zuckerberg 的內部郵件中,Peter Thiel 寫道:
「當一個人背負太多學貸、買不起房、無法積累資產,他就會在資本主義體系中沒有『份額(stake)』。而當一個人沒有份額時,他自然會轉而反對這個體系。」
Thiel 不是左派,相反他是矽谷資本主義的守護神,但他比任何人更清楚這個系統正在崩出裂縫。
他說的「stake」,用高情商的話說,就是「無恆產者無恆心」。
用我們加密行業的話說,就是套牢共生~

如果年輕人看不到機會、無法持有資產,他們就會轉向其他敘事。
2025 年紐約選出的「社會主義市長」,正是這封郵件里的那種反彈。
03 路線對立:技術加速主義 vs 社會主義
當下的美國,分裂得不只是政黨,更是未來的方向。
一派:技術加速主義(Tech Accelerationism)
代表人物包括 Elon Musk、Peter Thiel、Sam Altman、Marc Andreessen
等人。他們相信科技和資本市場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唯一動力,口號是「加速一切」,哪怕要先打破舊制度。
他們認為——政府太慢,選票太笨,只有算力和資本能讓人類前進。

這幫人按胡適的階級劃分,更多屬於「納稅階級」,善於提高生產力。
另一派:民主社會主義(Democratic Socialism)
以 Bernie Sanders、AOC、Mamdani
等人為代表,強調收入再分配、公共服務和社會公平。他們的立場是「修補裂縫」,讓系統重新為普通人服務。
這幫人按胡適的階級劃分,純屬「食稅階級」,善於搞分配。
一個在太空造火箭、搞 AGI;一個在地上蓋公屋、發托育補貼。這就是美國2020年代的路線分裂。
* 但更有趣的是——彼得·蒂爾已經在「用行動回應他自己的預言」
他在 2020 年那封信里提到,年輕人缺乏資本份額(stake)會反對體系。而現在,他似乎找到了一個新的「stake
機制」——加密貨幣(crypto)。
想想看:
Thiel 早期重倉 Bitcoin
支持 Founders Fund 投資多家 Web3 與 AI 融合項目,
主張讓年輕人「直接持有新體系的份額」,繞過舊金融秩序。
這就是另一種「資本分配邏輯」:如果年輕人買不起房、進不了股市、信不過銀行,那就讓他們在區塊鏈上擁有 stake。
這不是慈善,而是一種新型政治現實主義。
對蒂爾來說,不分點「stake」出去,整個系統可能被社會主義取代。
但是又捨不得拿出真金白銀,最好就是搞出加密貨幣這種新型資產,反正花的不是自己的錢~
04 美國撕裂:歷史最長關門,是兩派拉鋸的結果
截至今天,美國政府已停擺 38 天。
表面上看是預算僵局,實際上是技術派與社會派的制度對撞。
共和黨內部的「加速派」希望削減開支、放鬆監管、優先扶持AI和加密;
民主党進步派要求恢復醫保補貼、增加教育和公共支出;
白宮兩邊都有人,但沒有人能讓這兩種未來共存。
於是,政府預算停擺、機構癱瘓、立法凍結——美國的裂痕不再是紅與藍,而是「AI vs Eq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