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4 11 月

33歲劉燦,破格晉陞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11月12日,中國人民大學微信公眾號發文,介紹了剛入選2025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MIT
TR35)亞太區名單、現年33歲的中國人民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劉燦。

33歲劉燦,破格晉陞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劉燦 圖源:中國人民大學物理學院官網

據中國人民大學物理學院官網介紹,劉燦現為中國人民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基金委優青,主要從事晶元用二維材料製備及光譜學研究。

劉燦高中畢業於河北正定中學,2014年本科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2019年博士畢業於北京大學,2019年至2022年通過「博新計劃」於北京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2022年,博士後出站的她入職中國人民大學,受聘副教授。

2023年,劉燦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2024年,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划子課題,任課題組長;2025年,破格晉陞教授。發表一作/通訊作者論文30餘篇,其中包括Science
3篇、Nature子刊9篇。

2025年9月22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年度「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MIT Technology Review
Innovators Under
35,簡稱「TR35」)亞太區榜單在上海揭曉。劉燦成功入選,成為中國人民大學首位入選該名單的青年教師。

據介紹,劉燦說自己從小就喜歡物理,「我享受邏輯推導和演算,更享受解開複雜題目後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這份對物理的純粹喜愛,讓她在科研路上走得堅定而執著。

對於自己的研究,劉燦是這樣形容的:「如果把今天廣泛使用的晶元,比作已被精耕到極致的『硅晶圓土地』,那我的工作,就是去尋找並開墾全新的『二維晶圓良田』。」

然而,如何將實驗室里指甲蓋大小的樣品,轉化為可投入產業應用的高質量、大面積晶圓,是全球科學家面臨的共同挑戰。在長達數月甚至更久的時間裡,她和團隊沿用傳統方法屢屢受挫。

轉折來自一次思維上的「逆向而行」。「既然讓原子從『天上』(氣相)落下來困難重重,那能不能讓它們從『地下』(襯底)長出來?」這個大膽的設想讓團隊興奮不已。

經無數推演與實驗,最終,他們提出了「晶格傳質-界面生長」的新方法,突破了二維材料在層數控制與堆垛結構上的關鍵瓶頸,實現高質量二維單晶快速可控生長,速率可達每分鐘50層。

用「晶格傳質-界面生長」新方法製備晶圓級二維晶體。圖源:中國人民大學

此外,她與團隊合作開發的「界面單原子供應方法」,成功實現了12英寸二維半導體晶圓的批量製備,推動二維材料走向產業化應用邁出關鍵一步。

如今,劉燦與團隊朝著更高精度的目標進發:調控每一層原子的堆疊方式、旋轉角度,甚至在特定位置引入缺陷或摻雜元素。「一旦實現,就意味著我們能『定製』出具備特定電學與光學性能的全新材料,為『後摩爾時代』的晶元發展注入新可能。」

來源:長安街知事微信公眾號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