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黝黑“便秘果”全网爆红。(图/新华社)
便秘问题困扰不少民众,各类强调具“通便”效果的产品近年层出不穷。中国网络上近期一款名为“便秘果”的食品,因宣称效果迅速而爆红,甚至有人表示一天“大三次”。不过,专家提醒,成分来源与作用机制,并不如商家宣称单纯,长期依赖恐对肠道造成伤害。
据《新华社》报导,许多强调“促进排便”的食品在中国各大电商平台热销,从油柑、西梅等天然水果,到主打益生菌概念的发酵饮品都受到追捧。然而,“便秘果”因外观黝黑、标榜“纯天然植物制品”与“无副作用”等说法快速走红。部分消费者在评论区声称效果明显,有人表示“喝一次能拉上一整晚”,也有人称一天需要跑厕所数次。

▲豆科腊肠树的果实。(图/新华社)
报导指出,“便秘果”其实是豆科腊肠树的果实,树木在南亚及中国南方城市常作为行道树,花季时因金黄色花串满树又被称为“黄金雨”。果实成熟后细长坚硬,干燥后长度可达30至60公分,商家通常将其切片贩售,以便民众泡水饮用。腊肠果内部呈小隔间结构,每个隔间皆由黏稠深色果肉包覆种子。
研究显示,腊肠果果肉中含有大黄素、大黄碱与番泻苷等蒽醌类物质,会刺激肠道蠕动并促进排便。部分临床数据认为,其确实能改善成人与儿童便秘症状。由于作用迅速,吸引不少长期受便秘困扰的民众购买。
不过,医学界提醒,蒽醌类成分属刺激性泻药,长期使用恐造成肠道对外来刺激产生依赖,导致自主蠕动能力下降,排便效果需依赖越来越高的剂量才能维持,最终可能发展为慢性、顽固型便秘。此外,反覆刺激肠壁也易引发“结肠黑变病”,增加结肠息肉、腺瘤甚至结直肠癌的风险。

▲部分人会拿来泡茶。(图/新华社)
专家强调,许多民众误以为“天然”等同“安全”,忽略腊肠果本质上仍是泻药,并非适用于所有体质。特别是肠胃较弱、正接受肠胃疾病治疗或有慢性病史者,若未经医师评估自行服用,可能增加肠道负担,甚至引发脱水或电解质失衡。
医师指出,改善便秘的核心仍在于生活作息,包括每日摄取足够水分(1500毫升以上)、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蔬果与全榖类,并维持规律运动习惯。例如步行30分钟、腹部核心训练或伸展运动,都有助于促进肠道活动。若出现短期便秘,可透过腹部按摩、改变排便姿势或补充益生菌协助改善;若症状持续或伴随腹痛、体重下降等异常状况,应及时就医。
报导最后提醒,便秘虽非重大疾病,但长期困扰可能严重影响生活品质,过度依赖刺激性产品不仅无法根治,反而可能造成更深层的肠道问题。选择正确的饮食与生活方式,才是长期改善便秘最根本、也最安全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