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6 11 月

小学生遗书称写不会英语单词“被嘲笑胖”

(编者按:许诺的事情,是一个关于成长之痛、沟通之障与生命之重的沉重寓言。它警示我们,在关注孩子学业成绩的同时,必须将他们的心理健康置于同等重要、甚至更为优先的位置。

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需要学会更敏锐地倾听那些无声的声音,用理解与接纳,为孩子们筑起一道抵御风雨的心灵屏障。

愿生者的反思与行动,能成为对逝者最好的纪念,让类似的悲剧不再重演。)

许诺,刚读六年级,在房间服下药物,结束了自己年仅十二岁的生命。

事后,空药瓶和一封“遗书”在房间中被找到。

那张纸上字迹稚嫩却沉重:“我好累,我不想醒过来了。我想死,妈妈对不起,日复一日的学习,好累好累,一直不会写的英语单词。”

“一次作业不写就要去的办公室……我受不了,回来还要被你们嘲笑胖,我累了,别救我了。”

英语老师赵言,再也无法坦然面对原来的学生,离开了供职的小学。她内心充满懊恼与委屈,不知如何才能自证清白。

事发一年后,母亲马繁星仍在四处奔走,想为女儿的死因寻求一个她所能接受的“说法”。

日前,江苏当地县法院作出一审判决,驳回了她的全部诉讼请求。

法院认为,仅因任课十余天的老师要求其订正作业,将其喊到办公室沟通和辅导即导致自杀,其间的因果关系难以认定。

在接受九派新闻采访时,马繁星始终认为女儿生前活泼、开朗,出事前在家未曾袒露过明显的不开心。

小学生遗书称写不会英语单词“被嘲笑胖”

“遗书”

【1】墙上的“优秀少先队员”

村庄距县城30多公里,当地人多以养蟹为业,马繁星父母的家就在这里。

2024年2月,她带着女儿回到村里,与父母同住。

那是一栋两层的自建房,宽阔的庭院,一楼的客厅简朴干净。墙上贴着一张醒目的“优秀少先队员”奖状,是女儿转学前获得的荣誉。

二楼的房间,仍维持着原来的陈设。桌上摆着女孩的黑白照片,她咧嘴笑着,面前放着她爱喝的AD钙奶。就是在这个房间,她服下药物结束了生命。6天前,她刚过完农历十二岁的生日。

如今马繁星很少上楼,她把女儿多数物品打包带走,搬进了城里的单身公寓。她怕触景生情,也怕引得父母再度伤心。

外婆是第一个发现孩子出事的人。她回忆,那天是周一,孩子因肠胃炎请假在家。

当时马繁星在外地医院治疗阑尾炎。

据她解释,周末女儿就有些感冒,又因吃了些生冷食物,引发肠胃炎,还吃了药、挂了水。

外公去了蟹塘,外婆记得,晚饭时许诺肠胃似有好转,吃了一大碗饭,之后便趴在二楼房间的泡沫垫上写作业,纸张铺了一地。

外婆关切地问:“你今天怎么写这么多?”她只轻声回了一句“有事”,便让外婆先下楼。

没过多久,楼上传来“咚咚”几声异响。正在院里劳作的外婆急忙上楼,推开门,看见孩子面朝下趴在地上。

“怎么睡在这儿?”她一边念叨,一边伸手去扶孩子,却惊觉孩子面色青紫。

外婆慌忙下楼求助。邻居帮忙联系了外公,又叫了救护车。

随后,马繁星的前夫、派出所民警、法医陆续赶到。

那封作为“遗书”的纸条在房间里被发现,垃圾桶里还翻出一个空药瓶——孩子服下的是外婆治疗心脏病的药,那是一瓶刚开封、整整一百粒的药。

当晚,马繁星接到父亲的电话,父亲只催她赶紧回家,未说明原因。路上,妹妹发来消息,暗示事情与孩子有关。快到家时,父亲在电话里沉痛地说:“天塌了,有我给你顶着。”

回到家,屋里已聚满人,孩子躺在一楼客厅的地上,面容安详得像睡着了一样。

马繁星只觉脑子嗡嗡直响,蹲下去抱住女儿,她哭不出声,眼泪却不受控制地奔涌而下。

她明明记得,中午女儿还给她打过电话,叮嘱她注意身体,心态要好。她问女儿肠胃还难不难受,孩子乖巧地回答:“不难受了。”

赵言在第二天早上6点接到班主任的电话,“班主任问我,‘你记不记得我们班里有一个叫许诺的小孩’。”

听到这个名字,她愣了一分钟才想起。开学不到一个月,她对刚接手的学生才刚刚熟悉。

她追问怎么了,班主任沉重地回答:“她去世了,而且去世的时候在本子上写了‘英语难’。”

赵老师怔住了,因为她是英语老师。这个细节,像一根刺,深深扎进了她的心里。

【2】“阳光开朗”的另一面

孩子的内心世界,可能远比外表看起来复杂。

那份“懂事”和“开朗”,有时可能是一种善意的伪装,她们选择独自消化压力,将微笑留给他人,将疲惫藏于心底。

家人回忆,很难想起孩子生前有明显的不快乐征兆。在马繁星眼中,女儿性格非常活泼开朗。

孩子出生于2012年10月1日,中秋节后一天。两边老人都极其疼爱这个孙女,因此她打小就有两个生日,一个在爷爷奶奶家过,一个要回外公外婆家过。

2018年,马繁星与前夫因感情不和协议离婚。

她称,双方都尽力维护对女儿的关爱,“我们考虑女儿的心情,从离婚到女儿离世,我们俩都没有再婚,也没有其他小孩。”

或许是在爱里成长,女儿从不吝啬表达爱意,总是把“妈妈我爱你”挂在嘴边。

外婆也记得,孩子曾天真地说:“外婆,等我长大了,我就要住在附近,方便照顾你和我妈。”

偶尔,马繁星也会觉得,女儿或许因父母分开而比同龄人更早熟。

有一次母女俩都因发烧去打针,回家后,孩子第一件事就是找出药、端来水,让妈妈先吃。

孩子语文好,爱写小说。在她的故事里,妈妈是“穿着牛仔短裙、绿色长靴,扎着高辫子”的漂亮女主角。

母女几乎无话不谈,同学给了颗糖、送了条手链,放学回来孩子都会分享。

马繁星记得,女儿离世前几天,她们还一起捧着西瓜,坐在树下聊天。

那天谈话没有任何异常,栀子花香飘来,孩子还问:“妈妈你怎么这么喜欢栀子花呀?”她答:“因为花香呀。”一切仿佛昨日。

才接手新班级的赵言老师,也对孩子的开朗留有印象。她回忆,开学没几天,她找了几个英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谈心,许诺就在其中。

“这个女孩很愿意跟我聊”,还主动表达“想好好学英语”。这与之前沉默的男生形成鲜明反差。

学校的张主任,对孩子的印象亦是活泼开朗,见面总是笑眯眯地用英语打招呼。张主任常打趣回应:“下次用汉语说说。”

出事后,不少同学到家看望,向马繁星说起与女儿相处的点滴。

有同学提到初次见面时,女儿穿着白色棉袄,主动上前问好:“你好,我是刚转来的新同学,我们认识一下吧?”

这也是马繁星记忆中的女儿,热情而暖心。每逢儿童节,她为女儿准备礼物时,孩子总会叮嘱:“妈妈,能不能多买一份?我有个同学,爸爸妈妈不在家,没人送她礼物。”

孩子离世一年后,今年10月,她生前的同学们在雨中踩着泥泞,自发去坟前看望,怀里揣着写给她的信。此情此景,令家人既感动又心碎。

【3】作业背后的重量

马繁星始终想不明白,“女儿在去世前几天,还在安慰同学,说‘人生还很美好,说好要一起上初中’,那她自己为什么会想不开呢?”

事发后,她陷入巨大的悲痛与自责。

她搬进单身公寓,每天躺在床上翻看女儿的照片,“发了疯一样到处翻看女儿的东西”,将自己封闭起来。

哪里做得不够好?是不是我对你的关心还不够?你是不是有什么小秘密是我还不知道的?”

带着巨大的愧疚感,她开始查看女儿生前与同学的聊天记录,企图找到蛛丝马迹。

她发现女儿曾提到“作业多”“要去办公室”“很烦”。这让她将女儿的死与学校、特别是英语老师联系起来。

对于指控,赵言老师感到极其委屈。

在接受九派新闻采访时,她表示,从未单独叫许诺来办公室,每次都是叫好几个同学一起,“一共就叫她来过三四次”,主要是花几分钟辅导作业或询问原因。

马繁星耿耿于怀的是,小学从未进行过家访,也没有老师主动沟通孩子在校情况,这让她误以为一切安好。

赵老师解释,“刚开学,不可能学生一有问题就联系家长,我们会先与学生沟通。如果学生态度好,我们会给予机会和时间。”

周校长也表示,“这个孩子相对活泼,我们认为她在学校是快乐的。”

至于被质疑的罚抄、罚站,赵老师予以否认,称是让学生“选择”抄写以加深记忆,并坚决表示从未罚站过许诺。

关于遗书中“回来还要被你们嘲笑胖”的“你们”指谁,双方各执一词。

马繁星认为指回到班级,校方则认为指回家。这成了罗生门,也揭示了沟通的隔阂。

【4】判决之后,伤痛之前

去年11月,马繁星起诉了小学和赵言老师。

她认为,女儿长期遭受侮辱和体罚,不堪重负而自杀,学校未尽到管理保护职责。

除了要求赔偿,她还请求撤销此前与学校签订的一份《调解协议书》。协议中,学校基于“人道主义”给付2万元慰问金,家属同意不再追究。

马繁星称,当时极度悲痛,丧失了判断能力,协议内容与事实(突发疾病身亡)不符。

校方则表示,协议是在公安和调解员见证下签署,出于人文关怀。

2025年10月30日,当地县法院一审判决:驳回马繁星的全部诉讼请求。

法院认为,孩子自杀的“时间、空间均与学校、老师的教学管理行为之间无直接关联,学校对孩子在家服药自杀的行为和后果亦难以预见和防范”。

法院指出,导致孩子自杀的因素是多元的,包括学业压力、被“嘲笑”的心理压力等。

“孩子自杀身亡是家长、学校、老师、同学等所有人均不愿发生的悲剧。但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法律的判决基于证据和直接的因果关系,但情感的伤痛却无法因此平息。

这场悲剧没有简单的“罪人”,它更像是一张由多重压力、微妙关系和沟通失效交织成的网。

对于马繁星女士而言,寻求“说法”是她作为母亲追索真相、对抗巨大虚无感的方式。

【5】无法逝去的思念

孩子离开已一年多,痛苦的涟漪仍在各方蔓延。

赵言本是定向师范生,教学认真,曾获镇优秀教师奖。“乡下很多六年级的孩子基础弱,但我从未放弃。”

这场风波后,她说,“我再也不额外辅导学生了,该我做的我一丝一毫不会少,但额外的工作我一丝一毫不会多。”

她最终离开了那所小学,无法再面对曾经的学生。

当看到班上学生写的实名指控信时,她感到崩溃和无法自证的清白。离开那天,她什么私人物品都没带,“电脑我都不要了”。

马繁星一家人则始终走不出思念的牢笼。

想女儿时,马繁星就盼望在梦里相见。采访前,她梦到女儿掉进河里,她毫不犹豫地从悬崖跳下,将女儿救了上来。

每次回家,外公外婆总会下意识抬头望向二楼的窗户,仿佛下一秒,外孙女的笑脸就会从窗口探出。

七年前,孩子曾和外公用手机合唱过一首歌。如今,这首歌成了外公唯一的念想。

想孩子时,他就点开播放,将手机贴在耳边。

手机里,清澈的童声与低沉的男声悠悠合唱:“风中飘起,温柔的小雨滴……感觉在相依,你闯进我梦里;多少次哭泣,我擦干了泪滴……多少次想你,我无法去忘记。”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