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让每个人在变老后仍能找到存在的意义,这是老龄化时代留给人类文明的终极考题。在养老引发的跨越代际的社会转型中,每个人都将成为生活的重构者。
“银发浪潮”,正在改写你我的生活。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3.1亿人,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22%、15.6%,已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到2035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超过4亿人。
3月23日, 在 中 国 发 展 高 层
论坛2025年年会上,民政部副部长唐承沛在演讲时提到,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已超过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人口总量。未来10年内,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每年净增超过1000万人。
可见,我国正在经历一次规模大、速度快、持续时间长的老龄化进程。
退休不是人生的休止符,而是第二人生的起点,越发具象的生活命题让我们看到,“老龄化”绝非只是统计表格中的数字增长,而是与每个家庭息息相关的生活必答题。
我们谈论养老,并非想要贩卖焦虑,而是当这件事无法避免地发生在我们的父辈甚至自己身上时,我们可以提供一种生活重构的可能性。这也让我们思考,应该如何让“老龄化”从现实的社会压力转化为让人重新认识和开发自己的契机,成为银发经济的持续动力。

我们与“赛博养老”的距离
如果你还记得在2025年春晚上穿花棉袄、转花手绢的机器人表演的“赛博秧歌”,那么想必你也看过这个关于养老的段子
:过年时,亲戚问我老了之后靠谁养,我掏出价值65万元的养老机器人。
没错,由宇树科技出品的春晚同款机器人,网购仅需65万元,支持花呗分期。事实上,机器人养老早就不是天方夜谭,甚至已经近在眼前。2025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建议将发展养老机器人纳入新的战略规划,重点推动社区和家庭养老机器人发展行动计划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指出,养老机器人的日常使用可能在未来3—5年内逐步变成现实。
实际上,我国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已经在逐步向养老领域拓展。在深圳,部分养老院里有洗浴机器人、大小便护理机器人、辅助行走机器人等多款智能机器人“上岗”;在重庆,穿戴式外骨骼机器人帮助有肢体功能障碍的老年人进行智能化、个性化的康复训练
;在江苏,国内首款养老机器人“大头阿亮”随时关照老人吃药、吃饭和休息,还能连接一系列健康管理和居家安全装置
;在北京,长者陪伴型机器人“小丽”集日程提醒、聊天、歌曲播放、菜谱查询、紧急呼叫等多种功能于一身,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生活陪伴……

一个更加便捷、舒适的智慧养老时代离我们并不遥远。但我们仍需意识到,技术创新,或许并非解决养老问题的终极答案。
2024年,一篇名为《当一位北大教授成为24小时照护者》的文章将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推向公众视野。在全天候照护患有重度阿尔茨海默病的母亲的三年时间里,他每天面对的是干不完的家务活和随时出现的突发状况。
胡泳的境况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中国数以亿计的家庭正在经历或者即将面临的照护困境。在每个人都将成为照护者和被照护者的宿命中,机器人作为“赛博养老搭子”,被视为最佳救赎。但这并不是故事的全部。
胡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将他照护母亲的感受概括为“时时需要与绝望做斗争”,并需要努力在无意义中寻找意义。养老行业从业者对机器人的诉求,也是希望机器人可以帮助护理人员完成最艰难的体力护理部分,将照护者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得以将更多精力用于给予被照顾者情感陪伴。

养老机器人要真正走入人类生活,还有一大段路要走。有业内人士认为,即便是在整个智能机器人产业中,养老机器人也可能要到最后才能落地。再加上成本和安全的考虑,现阶段(10年内)更务实的方法是设计更多能协助护理员的工具,降低护理员的工作强度和疲惫感,至于完全让机器人接手全部护理工作,目前还不现实。
说到底,科技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科技成为养老生活的重要支撑,最大的作用并非替代情感,而是通过提升生活便利性,为老年人及照护者创造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沟通和交流的余地,让老年人重拾生活本有的尊严和希望。
如何接住银发浪潮?
2025年 年
初,黑蚁资本发布《2024年新时代的消费力蓝海——活力银发人群消费需求趋势研究》(以下简称《研究》),聚焦50—65岁年龄段、生活在高线城市(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的“新银发人群”,并总结他们的画像
:“新银发人群经济宽裕,自有房产率高
;闲暇充裕,每天超过10小时的个人可支配时间是活动半径扩大的基础,并催生出社交、出行、自娱等丰富需求。”
《研究》中有两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第一个是互联网对新银发人群生活的改变。互联网平台不仅改变了银发人群接收信息的方式,还正在改变他们的消费行为,重新建构他们的生活。第二个是生活在高线城市的活力银发人群多为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他们的子女往往选择不与父母同住,较少近身照顾父母。
新银发人群在养老观念上的转变也是显而易见的,传统的“奉献式”“养儿防老”等理念在逐步瓦解。他们更愿意将钱花在自己身上,关注自我需求,并提出品质人生的养老升级理念。
近年来,随着60后、70后逐渐退休,我国银发经济已经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错峰出游的“夕阳红”旅游团、走进直播间网购的老年消费者、在各类兴趣班和老年大学中提升自我的老年学员……从健康养生到旅行休闲,从饮食居住到兴趣爱好,各个消费层面上,老年人的身影频繁出现。

西南交通大学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院长张雪永表示,我国的60后、70后是享受了改革开放红利的一代人,不同于以往省吃俭用的传统老人,他们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收入和消费水平也较前代大幅提升。他们在中青年时期就养成了较为多样化的消费习惯,并将其带入老年期。
“银发经济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涵盖一、二、三产业,将给旅游、老年用品、智能设备等行业带来利好。”张雪永指出,随着“新老人”对服务需求的提高,银发经济也将催生更多新产业、新赛道。
《银发经济蓝皮书: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2024)》数据显示,中国银发经济的年产值高达7万亿元。将这个看似庞大的数字放在整体GDP中,其占比仅为6%。与其他年龄段相比,老年人的消费力还是比较低,任何国家的消费主力都是中青年。

在进一步发掘银发经济的潜力前,我们必须意识到的一点是,银发经济并非天然的“商机”。
《2024年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基本数据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老年人年人均收入为32027.4元,其中城镇老年人年人均收入为47270.8元,农村老年人年人均收入为14105.4元。
中国老年人其实整体并不富裕,有相当一部分人并非处于“有钱有闲”的消费生态位。再加上代际问题的影响,许多老年人对经济消费的认知不足,也让他们成为“坑老经济”最易命中的目标。
与其说目前大部分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强,不如说是老年人的消费集中单一。
在这块价值7万亿元的大蛋糕中,有不少低端下沉市场的“坑老”套路
:几乎成为旅游业传说的“99元超低价”奇葩旅行团、保健品营销、收藏品“理财”乃至电信诈骗……这些“坑老”套路利用了许多习惯省吃俭用的老年人的价格敏感心理,折射出中国老年人消费市场的畸形生态。比起提供高价优质服务,银发市场的重心更应放在消除“坑老”的低质产品和骗局上。
张雪永也强调,从应对老龄化的角度讲,我国是一个大国,发展较不均衡,既有消费能力强的群体,也有刚刚脱离绝对贫困的人。从这一层面讲,除了发展银发经济,我国还需要通过完善公共服务来解决兜底性问题,为老年人的健康与生活提供保障。
去做“老年探险家”
《在八岳南麓,直到最后》是日本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首度披露私生活的山居手记。20多年前,50多岁的上野千鹤子在日本山梨县八岳南麓购入一块土地,尝试过远离都市的山居生活,开始她的自我养老的实践。
当这里成为她暮年的栖息地,医疗体系、养老设施、介护服务等方面的完善程度,都成为她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她开始与一群年纪渐长的山居老人以自身的力量组建名为“猫之手俱乐部”的互助团体,既改善当地的环境,也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

一切就像《在八岳南麓,直到最后》的介绍中所说:“年老、独居、无亲无故,都不是问题,建立成熟的人际关系,做‘除夕家人’也不错。一起构建安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让每个人都能有尊严地在家中度过最后的岁月。”
从事老龄化传播研究的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周裕琼在2021年提出用“老龄化传播”取代原有的“老年传播”,将老龄化视作一种宏观的基础结构和持续的动态过程,采用一种全人口、全生命周期的视角,形成关于“老”的社会与文化共识。
把46岁作为自己的人生分水岭,“名正言顺”地加入中老年群体的周裕琼,开始“把自己作为方法”进行研究
:“回顾我自身的研究历程,从最开始窥探陌生人群的‘好奇心’,到试图救助弱势群体的‘怜悯心’,再到汲取长者智慧的‘敬畏心’,最后其实都回归到‘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的‘慈悲心’。”
长寿时代,传统的“学习—工作—养老”人生逻辑被打破。随着寿命延长,老年期不再是单纯的休息甚至停滞期,而是漫长的继续学习、继续创造、继续发展的“第二人生”。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家庭和个体都需要重新定义养老——社会与科技提供保障,家庭和社区提供情感支持,老年人自身则承担探索自我、发挥潜能的责任。
每个人都是美好生活的重构者,每个家庭都是银发时代的实验场,而社会整体也会因这一浪潮,焕发出新的可能性。

“老、病、死”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最大也是最终的问题,不必回避,也不应回避。“衰老意味着自我身份、标识的消失,就需要寻找、建构新的自我。进入生命最后阶段,答案因人、因时而异,这正是最吸引我之处。”即将迈向90岁的学者钱理群表示,他要继续做“老年探险家”,去追求他的人生梦想,以他不停歇的生命实践和饱满的乐观态度,为每一个接近终点的人树立榜样。
他说:“我们一辈子都追求人生的意义,这就要一追到底,至死也要争取生命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