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長達11年的親子抗爭,終於在紐約迎來轉機。
11年前,Z先生的兒子克勇剛剛出生不久,家庭就被推入一個長期無法逆轉的漩渦。由於當局認為Z先生的妻子因精神疾病無法照顧新生兒,孩子被緊急送入寄養系統。從那一天起,父親從未停止過一件事,想辦法把唯一的孩子接回家。

(網路配圖,與本文無關)
這場橫跨十餘年的爭取,如今終於出現關鍵性的轉折。10月21日,紐約州上訴法院推翻了之前終止其監護權、允許寄養家庭永久領養孩子的裁定,理由令人唏噓:寄養機構與兒童局在整整十年里,竟從未提供符合語言需求的服務,使父親與孩子徹底被語言隔離,無法溝通,也無法建立親子關係。
法院的裁決,等於是第一次公開承認:不是父親失職,而是系統對不講英文的移民家庭失職。
根據法院文件,克勇最初被安置在寄養機構「好牧人」(Good Shepherd
Services)名下。但機構在登記資料時,把Z先生的母語「福州話」誤記成「普通話」。這看似細微的錯誤,卻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至少在孩子進入寄養系統的第一整年裡,Z先生從未獲得福州話翻譯。寄養機構打電話給他、寄通知、安排會議,都使用普通話或英文。對一個只懂福州方言的父親來說,這幾乎和沒溝通沒有區別。
而克勇被安置在的寄養家庭,也全是講英語或西語的家庭。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完全被另一套語言環境包圍,如今已經幾乎不會說中文。
系統在無形中製造了一場語言隔離:父親聽不懂機構的話,兒子聽不懂父親的話,彼此之間永遠隔著一道無形的牆。
案件中最令人心碎的部分,是Z先生被要求「按規定定期探望孩子」,但每次探視現場沒有任何翻譯。寄養機構的工作人員在場,負責「記錄父母與孩子的互動表現」。這些記錄將被法院作為判斷是否讓孩子回家的依據。
但在至少前四年里,父親無法與兒子交流,也無法聽懂寄養機構人員的說明;兒子聽不懂父親的語言;機構人員也聽不懂父親的話。
機構卻在報告中寫下:父親「無法與兒子有效溝通」。並將這當成理由之一,建議法院終止他的監護權。
但對於Z先生來說沒有人告訴他 為什麼無法溝通。更沒有人告訴他,系統本應提供翻譯、語言服務、文化適配,但沒有做到。
寄養機構在後期評估時還提出一個理由:Z先生「沒有積極學習英文」,建立與孩子溝通的意願。
但法院指出,這一指責毫無依據,一個外地打工的移民父親,即便再努力,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掌握英語,更何況機構本來就依法必須提供翻譯服務。
換句話說,父親被指責「不會講英語」,但誰都知道,語言不是問題,缺的是翻譯。
去年六月,州高院維持家庭法庭的裁決,正式終結父母的監護權。但家庭代表中心(Center for Family
Representation),以及亞美法律援助處、華人策劃會、美聯邦民權聯盟(ACLU)等多家機構決定介入。
這是一個具有高度代表性的案例:紐約有成千上萬不講英語的移民父母,當兒童局和寄養系統介入時,他們往往處於完全無法理解規則、流程、權利的狀態。
在上訴意見書中,亞美法律援助處與華策會一針見血地指出:寄養機構未能提供聯邦、州、地方法律要求的語言服務,卻仍向法院提起終結父母權的申請;家庭法庭明知機構做得不夠,卻仍裁定終止
Z 先生的權利。
這等於是讓一個被語言孤立的父親,永遠失去孩子。
上訴法院最終在10月下旬做出判決,明確指出:「在終止父母監護權前,寄養機構必須證明已盡最大努力支持親子關係……而在本案中,語言隔離本身就表明該機構未盡到責任。」
亞美法律援助處反亞裔仇恨項目主任 Jame Shim
說得很直接:「這項裁決明確了一件事:兒童保護系統不能忽略非英語家庭的語言需求。」對紐約數十萬移民家庭來說,這句話意義重大。語言不是能力問題,而是權利問題。當系統忽略語言,就是忽略一個家庭生存的基礎。
雖然勝訴,但Z先生依然保持低調。他拒絕接受採訪,只通過律師向媒體發出一段簡短的文字:「我對幫助我的機構非常感激。我只有一個孩子,現在我很高興,還有機會再爭取一次把他接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