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奇人周兴和》励志小说连载之三十二 ● 圆了中国一个梦
昨夜下了一场雨,好歹给闷热的蓉城添了一丝凉意。周兴和今天起得很早,他在小区的林荫道上慢慢走了一圈,梳理了一下自己的思绪——今天,他要去参加省里关于秸秆综合利用的答标会议。
这是1998年9月16日。
会议肃穆而凝重。大会会场,用屏风隔成了21个半圆形的小间,每个小间坐着1名专家。会议纪律规定,专家之间相互不能交流观点,用打分举牌的方式统计分数。预选中标的8家单位坐在专家对面,进行答标。一旁,还有公证机关监督公证;各新闻媒体的镜头也对准答辩现场,全程进行录像。可以说,这样的安排相对还比较公开公正。
“现在,答标正式开始!”主持人宣布道。
预选中标的单位一家家开始答标。
周兴和当天又被安排为最后一位答标者。前面的答标人员尽管准备也很充分,但在答标时还是免不了翻书看资料之后,来回答专家们的提问。整个过程毋庸赘言,轮到周兴和答标时,他胸有成竹地一口气将专家问到的问题、想要问的问题、还没想到的问题都倒了出来,反倒弄得专家们找不到要提问的话题了。
“我们的产品不但获得3项中国发明专利,还申报了另外1项专利,以及中国专利博览会金奖,而且多年用户使用的实践证明,这些技术是成熟可靠的。”周兴和说对专家们说道,“这样,如果专家们对我们生产的产品还有疑问,我叫员工送点样品来叫大家现场鉴定一下。”
当星河建材厂的员工在送样品途中,出租车司机听说是这些样品是为解决秸秆焚烧问题而生产的,说什么都不收出租车费了。由此可见,市民们对农村秸秆焚烧问题的关心。
“请问周厂长,”周兴和的答辩结束,会场沉默了几分钟,专家组组长突然问了一句题外的话,“假如你这次没有中标,怎么办?”
“假如我厂这次没能中标,同样能够得到发展。”周兴和不慌不忙地答道,“只是发展速度要慢一些。为什么呢?因为此次招标,是中央、省市领导和普通老百姓都关注的一件大事。我们厂一旦中标,就确认...








